摘要:於是美國表示願意在海軍方面,給中國提供不要的幫助,讓大清政府制定詳細的發展計劃之後再議。二,200萬兩用於改進槍炮、彈藥廠,或者建造新廠,200萬兩用於改造海軍船塢,或者新建船塢,剩餘的2100萬兩,用於向美國訂購中國不能製造的軍眷。

大清宣統三年,對於中美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當美國總統推行“金元外交”,中美之間的關係,十分的活躍。其中滿洲鐵路、湖光鐵路,都與這個“金元外交”有密切的關係。
1910年載洵出訪美國,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那麼他去美國到底有什麼目的呢。
原來,甲午戰爭結束之後,大清的海軍就一蹶不振。日俄戰爭之後,海權思想、海軍國防重新得到清政府的重視。
1905年清政府把南北海軍合併,1907年姚錫光按照朝廷命令,將大清海軍進行了整合,並提出了長遠的發展計劃。1909年,載灃掌權之後,自封陸海軍大元帥,並讓載洵和薩鎮冰擔任海軍大臣,處理一切海軍事務。
年輕氣盛的載洵,制定了一個海軍發展七年計劃。
計劃的重點是,用幾年的時間,爲大清海軍增添8艘戰艦,20艘巡洋艦。
當然中國是沒有技術造戰艦的,於是載洵、薩鎮冰,就開始到歐洲的英國、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去考察,並表達了想訂購各類戰艦的意願。
然而他們的行動,立即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重視,當載洵從歐洲回來之後,美國立即發出邀請,讓其出訪美國。而這個消息,也引起了美國製造商的關注,紛紛寫信給美國外務部,希望能從清政府哪裏得到訂單。
在這期間,美國不知道在哪裏得到消息,清政府已經和英國、德國下了訂單。趨於利益的美國人,直接從中干涉。
1910年,在美國的不斷干涉之下,終於獲得清政府的第一份造船合同。由紐約公司爲中國製造一艘2600噸的巡洋艦,並取名爲“飛鴻”。可是合同中有這樣的一條,就是紐約公司爲中國製造的巡洋艦上,必須配備阿姆斯特郎槍炮和彈藥。
對於這一份不是很完整的合同,美國的軍火商伯利恆鋼鐵公司坐不住了,直接出來反對,要求美國政府進行干預,可是效果不理想。
載洵訪美,購買軍艦其實只是一種表象而已,還有深層的內涵。
20世紀之初,日俄入侵東北,英法日俄組成一個集團,當時大清政府的主要依靠對象就是德國。一直到1908年,唐紹儀出訪美國、德國,就是想建立一個三國同盟,可是由於羅斯福不願意得罪日本,而擱淺。
然而美國推行“金元外交”之後,1910年日俄再次簽訂條約,直接導致美國、日本之間的矛盾加劇,而身在其中的清政府也感到危機四伏。在這種情況之下,清政府就有聯合美國、德國、共同抵抗日俄的意圖。
攝政王載灃讓載洵出訪美國,就是有這麼一個意思。爲了配合載洵,載灃讓外務部上書梁敦彥抵達華盛頓之後,直接提出了三條建議:
一,抵制日俄將東北作爲殖民地,由美國出頭,宣佈門戶開放原則。
二,爲避免中國被侵略,集中精力進行改革,中美率先簽訂條約,從而促使中國與德國、意大利等國也簽訂公斷條約。
三,由德國人幫助中國訓練一支2萬人的精銳陸軍,由美國海軍幫助中國興建一支小型艦隊。
當時的大清政府,還是太單純。美國總統對第一、第二條根本不感興趣,對第三條卻表示了強烈的興趣。想在遠東獲取利益,大清政府發展海軍,對防衛和維護國內秩序是必不可少。發展軍事和財政教育改革同步進行,是可以接受的。
於是美國表示願意在海軍方面,給中國提供不要的幫助,讓大清政府制定詳細的發展計劃之後再議。
1911年3月,清政府制定了一個具體的方案,提交給美國:
一,向美國價款2500萬兩,用於建造軍艦,每年分期付款,不提供擔保。
二,在中國建立海軍造船廠、大炮製造工廠,大炮的型號由中國決定。
三,美國挑選一批海軍軍官,到中國軍艦任職,幫助培訓中國海軍軍官。
對於這些要求,美國總統全部答應,並表示毫無苦難。
不久之後,伯利恆鋼鐵公司總裁施瓦布,就攜帶海軍設備、技術、專利、武器等文件抵達北京,於清政府開始商談合作事宜,最終定下了9個款項:
一,伯利恆鋼鐵公司向清政府發放2500萬兩債券,年率爲5%,無需抵押。
二,200萬兩用於改進槍炮、彈藥廠,或者建造新廠,200萬兩用於改造海軍船塢,或者新建船塢,剩餘的2100萬兩,用於向美國訂購中國不能製造的軍眷。
其他的款項,涉及到軍艦的維修價格支付,海軍軍官訓練等問題,就不在贅述。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雖然處於弱勢,還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至少在資金方面,還是存在基礎上的信任。也可以看出,晚清時期,王公貴族並不都是喫喝玩樂之徒,至少還有載灃、載洵這樣的人存在,繼續爲大清延續命運。
當然這個事情,還有很多的後續,在此之後,武昌起義爆發,中國進入動亂的時期,伯利恆鋼鐵公司是否履行了他的義務,中美海軍借款合同,一直持續到什麼時候才結束,有機會在給大家詳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