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匯人壽開業不久就陷入股權糾紛,‘三會一層’運作一直不順暢,股東之間也鬥爭激烈,導致高管一直缺位,無法正常紕漏信息,最終被下發監管函”,保險業內人士王立剛向藍鯨保險分析指出,“而種種問題,導致華匯人壽業務發展緩慢,人員也流失嚴重”。值得關注的是,華匯人壽的股權問題遲遲未得到解決,2017年,原保監會再度向其下發監管函,指出其在股東股權、“三會一層”運作、關聯交易、合規與內控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要求其進行整改。

原標題:經營評價唯一D類險企華匯人壽背後:股權糾葛不愈,業績一蹶難振

近日,藍鯨保險注意到,在最新發布的2018年度險企經營評價結果中,華匯人壽成唯一一家被評爲D類的險企,從評價指標來看,涉及保費、總資產等多重問題。回溯看來,華匯人壽痼疾難愈,在2013年,剛剛成立第二年,華匯人壽即陷入多重股權糾紛,投資等動作隨即遭到監管,2017年,部分產品下線,而遲遲未有新產品推出的華匯人壽,保費出現斷崖式下跌,加之長期虧損,淨資產也在逐步消耗。

從最新的償付能力報告來看,華匯人壽仍未擺脫股權糾紛的困擾,至今未有明確的實控人,董事會人員也多爲擬任。對此,業內建議,華匯人壽應首先捋順股東股權關係,保證出資方的合規,同時完善公司治理,如果長時間未有改善,華匯人壽或將被監管接管。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股權糾紛並非單例,嚴監管背景下或會逐漸浮出水面,優勝劣汰,對行業是好事。

保費斷崖持續虧損,華匯人壽成唯一經營評級D類險企

先來看此次評選,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關於2018年度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經營評價結果的公告,其中,華匯人壽成爲151家險企中唯一被評爲D類的保險公司,據藍鯨保險瞭解,D類評級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公司。事實上,華匯人壽近三年評級情況均不樂觀,2016、2017年已連續兩年被評爲C類。

從人身險公司經營評價指標來看,主要涉及保費增長率、規模保費增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等14項指標。那麼華匯人壽評級爲D的主要問題何在?

成立於2011年末的華匯人壽,至今已經營8個年度,但回溯來看,除2012年進行了年報披露外,華匯人壽已經連續6年暫緩披露年報。

難以看到年報數據,但從監管數據以及華匯人壽2016年開始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可以窺見其近兩年的經營情況。

首先,在保費方面,從2016年開始,華匯人壽出現斷崖式下跌,原保費收入從2016年的8.91億元縮減至2017年的2.33億元,2018年更是驟減至1997萬元,2019年前3季度,據藍鯨保險統計,華匯人壽收入原保費995萬元,同比出現約4成的減幅。

保費收入的驟減出現在2017年2季度,原保費收入從1季度的2.1億元縮減至1024萬元,華匯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2017年4月1日期,部分產品停售,新業務規模縮減,爲扭轉這一局面,華匯人壽將申請新的保險產品報備,增加新業務收入。

然而,藍鯨保險注意到,在網銷渠道中,華匯人壽官網目前僅有“樂享安泰重疾保障計劃”一款產品在售,並未有新產品的影蹤,保費收入,也在呈現整體遞減的趨勢。

同樣堪憂的還有華匯人壽的盈利表現,從可查數據來看,華匯人壽始終未能脫離虧損狀態,2016年至2018年分別虧損7099萬元、6437萬元、7138萬元,2019年前3季度仍在虧損,淨虧損約3365萬元。

保費收入縮減、難以實現盈利的華匯人壽,淨資產也在逐漸消耗,從2017年末的12.68億元,逐步縮減至2019年三季度末的10.73億元。

業務開展滯緩之下,華匯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近幾年始終保持在600%以上,2019年3季度,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分別達到1158.40%。“高償付能力並不代表險企的健康”,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向藍鯨保險分析稱,“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償付能力長期保持在高位不算是好的信號,這意味着資金沒有充分利用,基礎的保險業務存在問題”。

股權糾紛多年未解,或遭監管接管

華匯人壽業績萎靡的背後,是長期的股權混亂與管理層的失能。

據媒體消息,因華匯人壽股東瀋陽煤業、人和投資涉及股東代持問題,2013年華匯人壽陷入多起股權轉讓糾紛的訴訟案件中,也正是因爲股權動盪,原保監會向其開出監管函,據瞭解,監管函要求華匯人壽嚴格控制業務規模,資金運用範圍僅限於銀行存款和債券,且不得開展債券回購,同時暫緩購置辦公樓等大額固定資產。

正是基於此,華匯人壽在2013年年報暫緩披露公告中表示,“由於公司股權歸屬存在爭議,無法召開董事會履行相關審議程序”, 2015年說辭變更爲“由於公司股權訴訟案件尚未完結”。

值得關注的是,華匯人壽的股權問題遲遲未得到解決,2017年,原保監會再度向其下發監管函,指出其在股東股權、“三會一層”運作、關聯交易、合規與內控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要求其進行整改。

然而直到2019年3季度末,華匯人壽在股權方面也未能完成整改,在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正在開展治理整改工作,截至報告日,對實控人事項尚無法報送”。

這直接影響華匯人壽的管理結構,2016年,爲維持治理機制及日常運轉,華匯人壽恢復經營管理委員會運行機制,目前,華匯人壽董事會9名董事中,仍有8名爲擬任董事。值得一提的是,原經營管理委員會負責人馬彪,在2019年中辭去董事長及經管會主任委員職務。作爲華匯人壽首任董事長,馬彪的辭任,給華匯人壽的未來發展,更添了一抹疑雲。

“華匯人壽開業不久就陷入股權糾紛,‘三會一層’運作一直不順暢,股東之間也鬥爭激烈,導致高管一直缺位,無法正常紕漏信息,最終被下發監管函”,保險業內人士王立剛向藍鯨保險分析指出,“而種種問題,導致華匯人壽業務發展緩慢,人員也流失嚴重”。

充足的償付能力不能遮掩華匯人壽顯示經營的“骨感”,當務之急還是在根源解決問題。藍鯨保險多渠道聯繫華匯人壽,但均未有回應。

“華匯人壽主要還是要按照監管要求,捋順股東股權關係,保證出資方合法合規;同時完善三行一會的治理,重新召開股東會,改選管理層”,王立剛建議道,“如果治理結構長時間無法改善,華匯人壽下一步可能會被監管接管,進行清理整頓,或者有強勢股東加入,結束目前股東扯皮的狀態”。

“股東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處理起來的確很麻煩,類似情況的公司不會只有一家,陸續可能逐漸會曝光”,一位壽險公司負責人向藍鯨保險指出,“當下趨勢是從嚴監管,問題企業不會被長久擱置,在給予足夠的解決事件後,如果未能自行解決,監管或會加入,一次性進入處理”。

“金融供給側改革是大背景,從嚴監管之下,會加速優劣公司的分化,優勝劣汰,有進有出,對於行業而言是好事”,該人士進一步補充道。(藍鯨保險 石雨 [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賈振飛 20318643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