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臺詞的精髓,在於它從多個維度揭示了宋仁宗之所以是宋仁宗,大宋朝之所以是大宋朝的深層次原因,那就是因爲他們的知書達禮,重視孝道,尊重讀書人,尊重文化與知識,這是大宋氣韻的深層次原因。看到這裏,不由想起了電視劇《琅琊榜》,同樣是正午陽光出品,裏面的臺詞也是充滿哲理,富有意境。

近期,由正午陽光出品,張開宙導演,朱朱編劇,王凱、江疏影、任敏、楊玏、邊程、葉祖新、喻恩泰等主演的古代傳奇劇《清平樂》正在熱播,劇中的服化道也引發大家持續討論。
雖然只看了前面幾集,卻能夠強烈地感受到正午陽光精益求精的品質,對於細節的反覆雕琢,以及分分鐘透出屏幕的那種質感,精細度。
畫面背後傳遞出大宋氣韻
電視劇的每一幀都像油畫,畫面精緻,悠遠靜美,恨不得都截屏保存下來,用來做壁紙。
無論是宮中的場景佈設,特寫,還是戶外的實景,大全景,平民的房屋外景,內部佈置,以及人物服裝,面部特寫,都透着古色古香的味道,做工精緻,用心用情。
這無比精緻的服化道,背後所傳遞出來的,更是大宋王朝的氣韻,涵養,恢弘,氣度。
電視劇中有個宋仁宗練習書法的鏡頭,一筆一劃,都透着力道,飽含着情感,既有書法的力道之美,清新雋永,意在筆前,力透紙背,又有個人的情感寄託,思緒遊走,一幀幀拍出來既大氣磅礴,又富有詩情畫意。
有個宋仁宗在戶外的鏡頭,他想去見生母李順容,晏殊過來勸他,兩個人站在長亭裏,對稱的構圖,精美的色彩,悠遠的意境,共同構成了一幅大氣精美的畫面,不得不佩服導演的掌控力。
在每個構圖的背後,都有着對於光影的出色運用,從而讓這部劇的整體質量很高,每一幀都傳遞出恢弘大氣,同時,又蘊含着哲學和詩意的美。
臺詞精雕細琢透着古風古韻
電視劇《清平樂》的臺詞也同樣值得稱讚,不僅有文化厚度,還符合一定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回味無窮。
比如呂夷簡的臺詞,引用孔子的話,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比如晏殊的臺詞,“天子之孝,重在將德行教化施於黎明百姓,讓天下百姓遵從效法”。
又比如這句臺詞,“聖君的謹慎源自於仁厚,謹慎是怕犯錯,而怕是因爲知道自己強大,一言可福萬民,一言可禍四海。若君王不仁,不以萬民之苦自苦,自可肆意獨斷,任性而爲,自不必怕,更不必忍”。同樣是字字珠璣,充滿哲理。
看到這裏,不由想起了電視劇《琅琊榜》,同樣是正午陽光出品,裏面的臺詞也是充滿哲理,富有意境。
那麼,它爲什麼要花這麼多精力,去雕琢這些臺詞,去講述這些背後的故事呢?
宋仁宗之所以是宋仁宗的深層次原因
其實,看起來好像是臺詞拖慢了劇情的節奏,滿篇大道理,讓人有點昏昏沉沉,然而,細細研究,發現並非如此。
臺詞的精髓,在於它從多個維度揭示了宋仁宗之所以是宋仁宗,大宋朝之所以是大宋朝的深層次原因,那就是因爲他們的知書達禮,重視孝道,尊重讀書人,尊重文化與知識,這是大宋氣韻的深層次原因。
宋朝不像隋唐,有少數民族的基因,孔武有力,喜歡征戰,也不像明清,君主專制達到頂峯,君王說一不二,一言九鼎。
大宋正好處於上接隋唐,下啓明清的中間階段,在它的身上,更多是一種皇帝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運作模式,這是宋朝的氣度,也是它的科技,文化,文學等能夠達到鼎盛的重要原因。
正因爲此,所以每做一件事情,宋仁宗都會去孔孟儒學中找出依據,尋找緣由,並從家國天下的角度,去說服大臣,更是說服自己。只有這樣,他才能過了心中的那道坎。
從劇中我們得知,宋仁宗對於政令的下達,研究,分析,並不是像其他劇中的皇帝那樣,強勢命令你,直接通知你,讓你無條件執行,而是更多考慮如何去說服大臣,去讓大臣信服。
表面上看,他是在忍氣吞聲,缺少威嚴,其實,他是在據理力爭,求得兩全。
他在自己和大臣之間,保持了一個最大限度的平衡,也讓大臣們能夠與他一起,共同治理好這個國家。
電視劇一開始,有個不起眼的小細節,宋仁宗騎馬出城,不小心驚到了路人,他一邊騎着馬,一邊回頭關切地問道,“對不住,我趕路趕得急,你沒事吧?”
這裏印證了他的宅心仁厚,寬容大度。對於一個素不相識的路人,尚能做到如此關切,那麼,對於那些文武衆臣,更是難得的推心置腹。
其實,這纔是一個君王的氣度,胸襟,正因如此,在宋仁宗一朝,人才井噴,能臣輩出,文有韓琦、范仲淹、晏殊等,武有狄青,以及一身正氣,剛正不阿的包拯。
因爲他的尊重,善待,人才纔會真心效力,因爲他的鼓勵,支持,人才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因爲他的仁厚,博學,國家纔會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