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是不是覺得有一身武藝就可以參加武舉,然後使出渾身絕技就能考中武狀元呢?在有些朝代裏是可以的,來到宋仁宗時代,你得回家好好讀書,再來想考武狀元的事情。雖說宋朝好男不當兵,很多士兵都是出自災民或犯事的人,但想在宋朝,特別是宋仁宗時期做個高階武將可不是有一身蠻力、一身好武藝就可以的。

武舉是朝廷選拔武官的制度,始設於武則天時期。到了宋仁宗時期是怎樣進行的呢?史書記載宋仁宗“親試武舉十二人,先閱其騎射而試之,以策爲去留,弓馬爲高下。”啥意思呢?就是說先看看這些人是不是弱不禁風缺胳膊少腿的,再進行文化考試,也就是策。策需要解讀、概括那些兵學經典,如《孫子兵法》、《六韜》等等。這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通不過直接淘汰,這是先決條件。只有通過了文化水平考試,纔有資格用一身武藝比排名,去爭奪武狀元。所以想在宋仁宗時期考武狀元,僅有一身武藝是不夠的,得回家好好讀書。僅有業務能力,可以當兵,但想做武將,得有論文,就是這個道理。

宋仁宗時期,西夏李元昊佔據河西走廊,在北宋西北方向對宋朝製造了很大的軍事壓力,消耗了宋仁宗時期大量的財力物力。宋仁宗時期幾次大敗仗,就是西夏帶來的。當初叱吒河西走廊的霍去病,要是在宋仁宗時期,別說河西封神了,不看兵法的霍去病在武舉考試中,直接被淘汰。宋仁宗時期是出不了霍去病的,河西走廊也一直不能迴歸宋朝。

在宋朝的軍隊裏面是非常講究學習文化知識的,甚至直接在軍營裏開講習班。范仲淹在西北戰線時,也選一些他認爲有前途的武將,與他們“講說兵書,討論勝策”。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宋朝名將狄青,范仲淹對狄青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從此好好讀書,最後成爲了宋朝的高級將領。不過,狄青再厲害也沒能像霍去病那樣馳騁河西走廊。當然,這個鍋不能只讓狄青背,宋朝的制度設計讓武將沒有足夠的自主性,狄青也反抗不了,只能接受,安心讀書,走體制內的路,成爲體制內的一員大將。宋的經濟是開放性的,而軍事方面卻是內斂的,緊緊包裹着武將的手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