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一個朝代的末期,社會上出現大量的流民和大量撂荒的土地的時候,手握槍桿子的人就可以重新制定秩序,給這些流民以土地、以政策、以種子農具和大型畜力支持。爲了鼓勵人民的生產,朝廷不單提出墾荒減免賦稅,還提供種子農具,甚至大型的畜力。

在傳統社會里,種地是農民幾千年來的職業,在收益歸己(哪怕很少一部分)的情況下,農民自然願意開墾更多的土地。但是”開荒”並不能保證收益歸己。所以農民願不願意墾荒,關鍵看制度。

事實上歷代封建王朝,都有鼓勵農民墾荒的傳統,特別是王朝的初期。
爲了鼓勵人民的生產,朝廷不單提出墾荒減免賦稅,還提供種子農具,甚至大型的畜力。一個王朝的初期,爲了發展生產力,通常會以休養生息的方式來治理天下。而王朝的初期是剛剛經歷完戰爭的 ,社會上擁有大量的撂荒之地和流民,亟需重新建立秩序。無疑墾荒不但可以使得百姓衣食飽暖是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到了王朝的中後期,即便是良田沃野,時常也會被拋棄。
因爲“天災人禍”,老百姓種地不但無法養活自己,還可能因此揹債,家破人亡。這真不誇張,在明朝末年的時候,除了原本的賦稅外,“三餉”更是雪上加霜,而這些都要從普通老百姓的田裏面出。那麼這些普通老百姓爲了避稅,就把自己的土地賣給士紳,逐漸淪爲士紳的佃戶。因爲士紳不要納稅,所以明朝朝廷可以收稅的土地越來越少,但是花銷卻是越來越大。所以就在那有限的可以收稅的普通老百姓的土地裏面加更多的稅。這就導致了普通老百姓依靠種地更沒法活了。所以爲了生存,不得不把土地要麼賤賣給士紳,要麼撂荒,成爲流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所以連耕種良田都能破產,何談開荒?
勞力何來?種子農具成本何來?大型畜力何來?所謂開荒種地,種子一旦種下去,就得靠天喫飯了,糧食未打下來收進倉之前。那就是”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煎熬。成本付出了,但是最終有沒有收益,有收益歸不歸你本人。這都是普通百姓無法承受的代價。

更何況在封建王朝,澤被山川,那是皇帝的私帑。
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去開荒的,除非它的主人允許你去開荒。然而皇帝自然知道那裏打不出糧來,所以真正的“皇莊”卻都是沃野千里,從哪裏來的那自然不用說。

但是在中國社會上墾荒有一個特殊的形式,那就是軍屯和民屯。
當一個朝代的末期,社會上出現大量的流民和大量撂荒的土地的時候,手握槍桿子的人就可以重新制定秩序,給這些流民以土地、以政策、以種子農具和大型畜力支持。

這就使得該軍事集團,在糧草和兵員補充上都可以自給自足,逐漸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建立一個新的秩序,開創一個新的王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