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揭示,一件發現於中國夏河縣的古人類下頜骨化石,距今已有16萬年,在遺傳學上與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親緣關係最近,可以確定其爲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過去我們對這個小諸侯國的歷史尚存在缺環,上述考古發現彌補了曾國春秋中期的空白。

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發現,幫助我們解答了一些長期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不斷豐富和深化着我們對歷史的認知。當然,同時也提出了更多新的疑問!
下面,我們來看其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發現:

一位僧人40年前找到的一塊人骨化石,成爲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
2019年5月2日,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學者領銜的團隊,在《自然》雜誌(Nature)發表研究成果。
研究揭示,一件發現於中國夏河縣的古人類下頜骨化石,距今已有16萬年,在遺傳學上與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親緣關係最近,可以確定其爲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此前,丹尼索瓦人的人骨遺存只發現於丹尼索瓦洞。
有意思的是,這件下頜骨是一位佛教僧侶在大約40年前,從青藏高原海拔約3000米以上的洞穴中發現的。而阿爾泰山地區的丹尼索瓦洞,海拔僅約700米。兩地相距約2800公里。
這項考古成果引起了國際考古界廣泛的關注,多次入選考古發現榜單。

4000多年前的“小區”,圍牆爲何由方而圓?
西孟莊遺址,位於山東省滕州市界河鎮西孟村南,發掘面積總計2500平方米,揭露出一處保存完整、結構清晰的龍山文化聚落。
聚落分早晚兩期,早期聚落爲龍山時代初期,圍牆爲方形,牆內發現房屋10座;晚期聚落爲圓形圍牆,其外環繞淺溝,牆內房屋34座。
這種由方而圓的奇特的聚落形態變化,引起了考古研究者的極大興趣。這也是自上世紀30年代龍山文化發現發掘以來,首次完整揭露基層社羣的聚落遺址。

嫩江流域進入文明社會的時間,提前了千餘年!
洪河遺址,位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地區的洪河村,2018至2019年第五次發掘,揭露面積約16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及12座房址,每個面積在40~105平方米之間。
環壕的出現,大型房址的使用,說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漁獵文明存在定居模式,由此將嫩江流域進入文明社會的時間提前了千餘年,進而改寫了黑龍江流域的文明史。

銘文最多的春秋青銅器面世!先秦小國“曾國”的歷史逐漸明晰!
棗樹林墓地,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東城辦事處文峯社區,是一處春秋時期曾國貴族墓羣,現已發掘86座墓葬,共出土青銅器2000餘件。
這些器物上有銘文6000字左右,是新世紀以來考古發現最大的一批春秋時期金文資料。其中,曾公求編鐘銘文近2496字,單件鎛鍾銘文達312字,是發現銘文最多的春秋時期單件青銅器。還發現了最早的鳥篆體銘文。
曾國在西周早期立國,延續到戰國中期滅亡。過去我們對這個小諸侯國的歷史尚存在缺環,上述考古發現彌補了曾國春秋中期的空白。

石峁遺址:一批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精美石雕出土!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神木市高家堡鎮東,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
2018至2019年,考古工作者對皇城臺頂東部發現的一處規模宏大的建築臺基上分佈的大量建築基址進行了發掘,在其南護牆處發現70餘件精美石雕。
石雕多數出土於牆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爲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最大的石雕長2.6米,爲神面石雕。
據分析,上述建築臺基與石雕的年代均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