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致富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中的迫切需求,但是很多人在对于金钱的无限热情中,却很少能够慢下脚步来审视这四个字。发家致富,不仅仅是致富,在它的前面,还有着发家两个字。


何谓“发家”,发便是兴起的意思,发家就是兴家,只有一个家庭能够兴旺起来,紧接着才只能是达到致富的标准。

因此很多人只是把致富当成是自己的事情,因此总是会遭受到一些困顿,或者是求而不得的境况,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将“发家致富”做深刻的理解。

中国社会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家族社会,也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只有家兴,才能够代表着人和,而人和家兴,财运自然是滚滚来。因此想要人生过上富贵的生活,就必须要从家庭中找到一些发达的“迹象”,有了这些迹象,你才能够发达,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究竟一个家庭中,需要哪些发达的“迹象”。

勤俭节约

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达以及物质的丰富,让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轻松的做到不愁吃穿,但正是这种不愁,也进一步的会滋生一个人铺张浪费的恶习。如果丢失了勤俭节约这个传统美德,我们就已经和中国文化背道而驰,那么就很难去融入到当下的社会,不论什么时候,传统美德永远都是一个人身上的发光点,没有了这样的发光点,你就背离了千年来的社会传统,那么自然会和身边的社会格格不入,以至于最后整个家庭都陷入到浪费和攀比的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只能够是衰败,更何谈什么兴家致富!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富有四海,广有天下,可谓是金银财宝一辈子都享用不尽,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群臣们,有些也都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穷苦出身,因此当坐稳天下后,每个人都慢慢的养成了奢靡的家风,而朱元璋作为天下之主,却在深宫里丝毫不敢有所挥霍,每一餐都严格限定在四个菜,并且碗里的米粒都要每次吃的干净。


后来朱元璋听说到臣子们的生活和他却不一样,每个人都是穷尽奢华,光是每顿倒掉的饭菜就足够一个老百姓吃上数天的,朱元璋很是气愤,在一次上朝的时候,朱元璋特意拖延时间,然后直到中午大家都饥肠辘辘的时候,朱元璋则说要请大家在宫中吃饭,群臣都很高兴,以为肯定有山珍海味。

谁知朱元璋让御厨做了一顿清水白面汤,还有窝窝头,看到群臣们都难以下咽,朱元璋说道,当初你们打天下的时候,行军打仗,能吃上这样的饭就已经喜笑颜开了,如今不过刚取天下,就已经是忘记了勤勉之道,若是这样下去,大明朝岂不是和元朝一样终究覆灭。群臣听了皇帝的训斥,心中很是惭愧,自此后奢靡之风一刹而止。


尊师重道

相比于财富来说,教育则是一个家庭的兴盛之道,一个人对于教育的态度,就决定了后世子孙的贫富贵贱。能够有好学氛围的家庭,才会终究能有发达的希望,否则只是一昧的虚度光阴 ,哪怕就是金子砸到了庭院里,也是不懂得如何的维持富贵,最终也只能坐吃山空。清朝入关后,发布的第一条针对汉人的法令,不是“削发令”,而是“求才令”。

清朝作为中原之外的外来政权,却深知打江山想要满人兵马,坐天下就必须要学习汉人的文化,因此就算是当时满汉之别如此的泾渭分明,在拜师学习上,清朝皇室从来不敢跃马扬威,只要是进入宫廷的汉人儒师,皇子以及皇亲们都要行大礼,汉人老师的呵斥以及责罚,皇子们必须要听从,清朝就是凭借着这样的“尊师重道”,才能够入关后坐稳二百多年的江山。


待人和善

为人处世是一个人必须要精通和学习的,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如此。所谓“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可以反映出一个家庭的修养和对于社会关系的理解,只有谨记“待人和善”的原则,才能够长久的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道理,家庭的和善就会给个人的发达铺平道路,并且和子孙后代存留一个良好的家风。只有一个人能够具有了这样的家风,那么他的人生才能够最终发达。以上三点,便是一个家庭以及一个人,所能够人生顺遂和富贵安康的迹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