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念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她沒有父親,母親常年在外躲債,她也不想交朋友,一個人活成了一座孤島。面對霸凌,教孩子做一個不好惹的人,是每個父母義不容辭的使命。

《少年的你》刷屏: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請一定打回去

我們在教孩子爲人要善良、柔軟的時候,卻忽略了孩子與“惡”的距離,遠比我們想象中要近。

那些“惡”所帶來的傷害,會成爲孩子成長路上難以癒合的痛。

如果我們不能護孩子一世周全,就請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有還擊的勇氣!

——虎媽

作者 | 李核桃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百萬親子賬號)

《少年的你》火爆程度,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預售前7小時票房破億,上映15小時破2億;31小時破3億,連續三天蟬聯單日票房冠軍。

豆瓣評分8.5,超過了95%的愛情片和90%的劇情片,被認爲是年度最值得期待的青春片。

青春片,講的不止是青春,還有校園。

作爲一部聚焦校園霸凌的電影,最該觀影的不僅是年輕人,還有我們做父母的。

電影中,陳念問懷孕的預審女警:“如果世界是這樣子的,你會忍心讓孩子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嗎?”

相當戳心了。

不是所有的霸凌者,最後都得到了懲處,也不是所有的陳念,都能遇到守護自己的劉北山。

孩子被欺負,最心疼的一定是父母,可再強大的父母也無法24小時守在孩子身邊。

做爲孩子最溫暖的庇護,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面對霸凌,教孩子做一個不好惹的人,是每個父母義不容辭的使命。

孩子別哭,你越懦弱,受傷越多。

《少年的你》中三個受害者,皆因懦弱而被欺負。

影片一開始就跳樓的胡小蝶,她的座位上被倒了紅墨水,她不敢聲張,默不作聲地坐了上去。

在衛生間裏,施暴者將廁紙往她身上、臉上扔,她麻木地靠牆站着,不敢反抗。

懦弱至此,她成了第一個被欺凌者。

陳念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她沒有父親,母親常年在外躲債,她也不想交朋友,一個人活成了一座孤島。

當她的座位上出現了象徵着霸凌開始的紅墨水時,不願惹事的她像胡小蝶一樣,選擇了沉默。

沉默換來的是變本加厲。

施暴者將她母親躲債的信息發到班級羣裏肆意嘲笑,她氣得直哭,但僅此而已。

《少年的你》刷屏: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請一定打回去

體育課上,別人用排球砸她,她只是摸了一下頭,更多的排球接二連三地砸來,她也只是大叫了一句“你們夠了”。

下樓的時候,施暴者公然將她推下樓梯,還挑釁地瞪着她,諒她也不敢怎樣。

受害者步步後退,施暴者步步緊逼。

終於,在那個令人揪心的夜裏,陳念被一羣人毆打、扒光衣服、剪掉頭髮、肆無忌憚地拍裸照和視頻。

即使如此,小北決心替她報仇時,陳念還是拼命攔下他:再忍忍,再熬熬,熬過高考就好了。

第二天,她頂着寸頭,帶着一身傷痕去上學了。

隱忍至此,陳念成了那個最讓人心疼的孩子。

第三個被欺凌者比較特殊,她是施暴三人組的成員。她其實不想傷害別人,可如果她不跟着施暴者“爲虎作倀”,下一個被霸凌的就是她。

面對欺凌,她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退縮,沒有一個去反擊、反抗。

毫無例外地,她們也承受了很多非人的折磨。

所以面對校園霸凌: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

沉默、隱忍、後退都是無用的,退一步不是海闊天空,身後可能是萬丈深淵。

你越懦弱,壞人越殘暴。

只有奮起一搏,纔有逃出苦難的機會!

孩子別怕,捱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如果沒有小北,不敢想象等待陳唸的是什麼。

小北是個街頭小混混,全身隔三差五地掛着傷。第一次露面,他就身體力行地詮釋了自己的生存邏輯:

捱打不重要,捱打我一定要打回去

他被三個人圍毆,滿臉的鮮血與污泥,一點還手能力都沒有,躺在地上一動不動。

《少年的你》刷屏: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請一定打回去

可他並不是一個任人蹂躪的主,瞅準時機一個暴起,狠狠地將爲首者按倒在地一頓暴擊,打得對方動彈不得。

對方有三人,看見這樣兇狠的反擊者,也不敢戀戰,彼此攙扶着走了。

孩子,如果別人欺負你,你只是一味地隱忍,不但於事無補,只會增強施暴者毆打的快意,打得越發興起。

還記得那個被打死的隴西14歲少年嗎?

因爲一副耳機,他被5名同學圍毆,他既沒有跑也沒有還手,硬生生地挨下了所有的拳頭。

結果,“後腦勺頭蓋骨被打破,左側眼角處骨頭骨折,背上一根肋骨骨折,下體腫成兩個拳頭大”,最後因顱腦嚴重損傷,在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少年的你》刷屏: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請一定打回去

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你一定要打回去,哪怕打不贏。

如果你不打回去,對方一定會覺得你好欺負,還會再來打你。

孩子別忍,面對惡意傷害,不要委曲求全。

杭州某個英語培訓班裏,某個遊戲環節需要同學們躺下,一個姓姚的男孩不但沒有躺,還朝另一個同學頭上踢了兩腳。

這個同學比較內向,被姚同學拍、打、踢不止一次了,他沒有哭鬧,也沒有還擊。

他媽媽看見之後,就親自抓着他的手去打姚同學,並教育他“要打回去”。

《少年的你》刷屏: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請一定打回去

很贊同這位媽媽的做法。

反擊可能不夠有力,但一定要有態度。

再小的欺凌也是欺凌,教孩子亮出自己的拳頭,就是亮出自己的獠牙,亮出自己不好惹的氣質。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做客《開講啦》時,有人問她:如果孩子被打,您會支持他打回去嗎?

李教授毫不猶豫地回答:“肯定會啊!”

她孫女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扔下,磕到凳子上,頭都腫了。

她就對孫女說: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你就揪他的耳朵,兩邊拽,一拽他就疼了,就會把你放下了。

當時很多觀衆還覺得這是“以暴制暴”,會教壞孩子。

可平心而論,如果這種事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呢?發生在自己身上呢?

教孩子學會反擊,並不是狹隘地教他“以暴制暴”,而是讓他擁有自保的能力,做到“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孩子別擔心,父母就在你身後。

《少年的你》中,陳念最令人心疼的是她的無助。

她沒有爸爸,媽媽爲了躲債,只留她一人在家。以至於陳念在家門口遇到霸凌者的圍追堵截,只能滿街亂竄,有家不能回。

影片中,陳念被欺負後,只能流着淚給媽媽打電話,但她知道,媽媽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即使自己遍體鱗傷,還是壓抑着哭腔鼓勵媽媽堅強,不要掉鏈子。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反映校園欺凌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

電影的主人公易遙,父親早亡,母親是一個收入低微按摩女,生活的艱難將她逼得暴躁易怒,動不動拿女兒出氣,說易遙長着一副好欺負的臉,一點也不過分。

父母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即使不能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富足,至少也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有媽(爸)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爸)的孩子像棵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家庭幸福美滿,父母無條件支持,這是我們能給孩子提供的最好的資助。

這樣當他遇到暴力威脅時,纔不會一邊流淚,一邊生生硬扛,而是勇敢地亮出自己的拳頭。

因爲他知道,即使輸了也不怕,他的背後還有爸爸媽媽。

孩子別慫,真正的強大,是自己不好惹。

每個生存邏輯背後,都有着刻骨銘心的教訓。

我曾因爲家庭變故轉到另一所小學,當時,班上有朵“霸王花”,全班女生都要聽她的話。

我新來乍到,一個朋友都沒有,“霸王花”便開始了對我的“馴服”。

一開始是言語挖苦,嘲笑我的口音,吐槽我的字跡,我瞪了她。

她看我不服,便撕了我的作業本,還囂張地說:“你敢不聽話,我告訴我哥。”

她的兩個哥哥都在高年級,其中一個哥哥還是學校大隊長。

我雖忌憚,但還是毫不客氣地折斷了她的鉛筆。

她往我臉上吐吐沫,我就去抓她的臉。

她哥哥趕來時,雖然不客氣地把我抓開推倒,可我看到她一臉亂七八糟,還是很解氣,她還沒出過這麼大的醜呢!

那天之後,她再也沒找過我的麻煩,我也因此一戰成名,擁有了很多新朋友。

黃渤說: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你強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反擊了不一定有用,但反擊的意義在於警告,在於威懾。

打不打得贏,是能力問題;反擊不反擊,是態度的問題。

孩子,面對霸凌,一定要有亮出拳頭的勇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