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葉伯巨認爲這些分封的藩王不久後將成爲皇帝的心腹之患,皇帝到時再削藩的話會導致藩王不滿,甚至引起戰爭,到時就來不及防範了。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就確立了分封藩王的制度,把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于山東、山西、河南、等地,以“鎮固邊防,翼衛王室”。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就確立了分封藩王的制度,把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于山東、山西、河南、等地,以“鎮固邊防,翼衛王室”。但朱元璋沒想到的是,自己死後沒多久,燕王朱棣就起兵“靖難”,造了建文帝的反。
朱元璋是個極精明的開國之君,善於總結和吸取前代王朝的經驗教訓,但在封藩建國的問題上,爲什麼沒有能吸取漢、唐、晉分封導致骨肉相殘的教訓呢?
其實分封不久,有個叫葉伯巨的臣子就對朱元璋分封藩王提出異議,他上書給朱元璋說:“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生觸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
葉伯巨認爲這些分封的藩王不久後將成爲皇帝的心腹之患,皇帝到時再削藩的話會導致藩王不滿,甚至引起戰爭,到時就來不及防範了。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葉伯巨的預測是非常準確的。
但朱元璋卻不聽,勃然大怒:“小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葉伯巨你這小子簡直是胡說八道,想要離間我的骨血關係,趕緊把他捉起來,我要親手殺了他。於是這個有遠見的臣子被捕下獄,最後死於獄中。
朱元璋爲什麼一意孤行,分封諸王呢?主要是基於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爲了保持朱氏皇族特殊的優越體系。古代帝王都是依靠血緣關係來維護皇權,通過分封可以讓子孫後代都固定在一定的特權等級上,朱氏子孫只要一生下來就將成爲特權階級,以保證皇權的不可侵犯和皇族成員的累世權力。
其二,爲了朱氏王朝能長治久安,不致陷於孤立。明朝初年,由於長期的戰爭影響,社會經濟尚未恢復,一遇災荒,農民往往“相煽而起”,單洪武年間就有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達二三百次。
靠農民起義起家的朱元璋自然懂得農民團結起來的力量,因此一方面調整政策,採取諸如招撫流亡、獎勵墾荒、減輕賦稅之類的措施,減少流民。
另一方面爲防患於未然,“懲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將子孫分封在不同地域,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成爲拱衛皇室的藩輔。
其三,爲了加強西北邊防,對付元朝殘餘勢力的威脅。元朝覆滅後,蒙古貴族雖已被驅逐北竄,但元順帝的繼承者,依然號稱爲大元皇帝,成爲明朝北方的最大威脅,時不時就來搗亂。
他先後封了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谷王等九個塞王戍邊。這九個藩王都擁有重兵。這樣,不但可以防止武將叛變的危險,不致皇權旁落,而且又可以起“鎮固邊防”的作用。
出於防止農民起義和防範蒙古王朝的反撲的目的,決定了明初藩王有一個特權,那就是掌握有軍權,王府“護衛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
槍桿子裏出政權,王爺們擁有兵權,一方面會讓皇帝起戒心,時不時得擔心這個王爺會不會造反,另一方面也讓那些不安分的王爺有了野心,手裏有兵,我爲什麼不能自己打天下當皇帝呢?
因此,削藩就成了皇帝的必選項,即使是燕王朱棣自己當上皇帝也依然會削藩來加強中央的權力。朱棣奪位成功後,也是繼續削藩,以鞏固皇權。
朱棣以後,再經過仁、宣兩朝的削藩,藩王的軍事、政治特權逐漸削弱,不再對皇權產生威脅。但是藩王的經濟特權卻日益發展,“世世皆食歲祿”。
至嘉靖年間,皇族人口已近十萬,光是每年發放的祿米數量就達到八百五十三萬石,佔了全國收入的四分之一,硬生生把明朝喫垮了。我想朱元璋應該是沒有想到分封會造成這麼嚴重後果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