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对2018年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强调: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暴发式增长,但专业医生、心理咨询师等数量、质量不足,服务供需失衡已成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旭东说:

最近这二三十年急速增高心理健康问题/疾病,一个是心境障碍或者叫情感障碍,概率已经达到5%左右,几次大型的权威数据结果显示都是如此。

还有一个是焦虑障碍,焦虑障碍就包括了各式各样的恐惧症,慢性叫广泛性焦虑,另外也有我们经常会在新闻里边看到公众场合急性发作惊恐等。

那么还有一个是药物滥用,包括酗酒、吸毒这些,以及吃药物导致的对药物的依赖,这三大类就差不多15%左右的患病率,另外就是5.5%左右的60岁以上的老年痴呆。

不仅是各类情绪障碍、精神疾病的诊疗需求,公众包括职场压力等一些普通心理服务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但现实是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专业精神科医师有3.34万人,心理治疗师只有约6000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远低于同等经济条件的其他国家平均水平。

另外,现有的精神科专科医院多以收治严重精神障碍为主,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服务不足,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按这个估算,中国还需要130万名心理咨询师。

打破传统模式,引导心理卫生服务社会化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加大我国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服务模式,为了适应公众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我国心理卫生服务也正在向多样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马辛说:

根据人们不同的职业特点来制定本职业的心理健康的服务策略和心理健康的服务内容,那么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就需要不同的方案,比如分成老年、儿童还有青少年等等这些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的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

以及心理学方面领域中的学术,也需要相应的更多的支持。

同时这几年我们心理卫生工作也已经进入到像监狱像军队等等这些特殊的一些职业群体中。

国家卫健委也将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建立覆盖广泛的心理服务网络,引导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专业化、职业化,通过多种形式和平台,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专家建议,心理卫生服务应该进一步打破纯粹医学模式,把服务延伸到医疗机构之外的社区和社会,服务的主体是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而服务的对象是普通的公众。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旭东还提到:

以后在机构建设方面,还要设置很多非医疗性的机构,例如康复、辅导站、中途站这些,设置这种模式的服务的目的就是,不要把精神病学看成是一个专门只对付患病率只有1%的严重精神疾病的事业,而是要拿对付20%的这个有各式各样的轻重不同精神障碍的患者人群为目的,还有要对付百分之百的需要更幸福舒适生活的人,这是一辈子、终身的事情,也是全民的事情。

心理工作者们,我们任重道远。

- END -

本文转自网络,旨在分享,感谢原创

说明:挑选优质文章,与你共同学习。重在分享,尊重原创。

2. 所有转载均标明原始出处与原作者,如尽力核查未能发现原始出处和原作者,则默认“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