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5年11月22日冯玉祥与郭松龄签订了《郭冯密约》,三方形成联盟,按照密约的内容来看,反奉成功后,直隶和热河归李景林,冯玉祥国民军可以占到天津的出海口,郭松龄占据东北。随后,国民军击溃李景林,夺取天津,取得了反奉以来最大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是本来奉系在郭松龄的长驱直入下已经不支,奉系内部很多人都准备迎接郭松龄入城,然而李景林此时的转变,还是让局势有了延缓,最终导致郭松龄失败,奉系得以重新调转枪口。

冯玉祥将军的传奇经历颇为复杂,因为其曾多次倒戈,故有人称其为“倒戈将军”,如果要说败笔最大的一次,我认为就是郭松龄反奉时,没能支持郭松龄到底。

郭松龄反奉失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冯玉祥的毁约行为,而这其中,跟李景林又有着脱不开的联系。


这个事还是要从第二次直奉大战时期说起,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奉系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跟冯玉祥在1924年10月发动政变,推翻直系政权,导致吴佩孚在前线不支有直接关系。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冯玉祥脱离直系军阀序列,改组国民军控制北京,而奉系则涌入关内与冯玉祥产生了直接利益上的分歧,双方动手是迟早的事情,这个时候冯玉祥策动郭松龄反奉,实在是一步好棋。


郭松龄是奉系内部拥有一定新思想的爱国将领,尤其看不上张作霖亲日的态度,再加上遭受士官派的排挤,始终带有不满。

为此,冯玉祥与郭松龄达成一致,决定共同反奉,当时奉系势力如日中天,想要反奉也不容易,为此郭松龄拉拢了当时在直隶的李景林一起行动,以免除后顾之忧,因为李景林是直隶人,在奉系内部也不受欢迎,因此同意了郭松龄的邀请。


1925年11月22日冯玉祥与郭松龄签订了《郭冯密约》,三方形成联盟,按照密约的内容来看,反奉成功后,直隶和热河归李景林,冯玉祥国民军可以占到天津的出海口,郭松龄占据东北。

其实这种联盟有一定的理想性,虽然当时直隶是李景林名义上的地盘,但是除了天津以外基本都为国民军实际控制,为了拉拢李景林,郭松龄在密约中给了李景林很大的承诺,让他保有现在的地盘,并且得到热河地区。


然而并没有解决国民军与李景林的矛盾,对冯玉祥来说,假如反奉成功,自己其实只有一个出海口,但是冯玉祥的处境是必须要有人反奉,郭松龄是想要反奉,而李景林的反奉意图并不明显。

因此,冯玉祥在签订这个密约的时候,早就藏了心眼,如果能够直接制服李景林,国民军不止获得天津出海口,还能够取得直隶和热河的所有地盘。

换句话说,冯玉祥压根就没准备遵守密约,与李景林开战是早晚的事,只不过郭松龄的反奉势头大好,让冯、李之间的矛盾凸显。


李景林本来是完全遵守这个密约的,并且公开致电张作霖,劝其下野,表示直隶脱离奉系序列,只听从中央调遣。

然而郭松龄前脚出了山海关,国民军后续就开入热河,并且同时向天津进军,李景林随即跟冯玉祥摊牌,到底要如何才能停止国民军的行动,冯玉祥表示,让李景林撤出直隶,这让李景林感觉被骗。


此时只能重新回到奉系阵营,才能保住自己,为此11月28日,李景林在天津查封了郭松龄军驻天津办事处,扣留了郭军的冬衣,切断郭松龄的后路,除此之外,李景林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共同抵抗国民军,在12月4日就发表讨冯通电,三角同盟瞬间瓦解。

随后,国民军击溃李景林,夺取天津,取得了反奉以来最大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是本来奉系在郭松龄的长驱直入下已经不支,奉系内部很多人都准备迎接郭松龄入城,然而李景林此时的转变,还是让局势有了延缓,最终导致郭松龄失败,奉系得以重新调转枪口。


可以说,冯玉祥的这次毁约,表面上为国民军取得了最大的利益,但是也让国民军四面树敌,在湖北的吴佩孚成天咬牙切齿的要报复冯玉祥,在东北喘过气的张作霖也是气势汹汹,冯玉祥在北京的局面瞬间恶化,在整个北洋军阀的反击下,国民军不得不退回西北。

这些都是冯玉祥的背约导致的,如果冯玉祥不是那么着急,而是等到郭松龄取得进一步的成果,那时在与李景林撕破脸皮,估计形势会对冯玉祥更为有利,在出卖了郭松龄后,实际上也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和口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