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组织体系来看,晋绥军本身就是阎锡山从清末驻扎太原的数千新军发展起来的一支武装,数十年间与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绝大多数军官都是阎一手培养、一手提拔的,内心十分感谢阎的知遇之恩,轻易不会背离而去。解放战争后期,阎锡山面对晋绥军崩溃、重建、再崩溃、再重建的恶性循环,开始加强特务统治,对动摇分子施行严酷的军法处置,阎的头号亲信梁化之凭借70多个情报单位、1400多名专业特务、700多名武装特务及900多名潜伏人员,一刻不停的窥探着全军上下每一个人,稍有异动就会立即上报阎锡山。

国民党在成立之初,就是各方政治势力的大杂烩,北伐战争期间,冯玉祥的西北系、阎锡山的晋绥系还有川系、滇系等西南军阀也相继加入期间,更是加大了其派系的复杂性。但在这些大小派系的首领中,阎锡山的资历可谓无人可及。辛亥革命刚刚爆发,山西新军在太原起义成立军政府,阎锡山就被公推为山西督军。


阎锡山的资历远远超过其他各派首领

1915年袁世凯复辟大唱“称帝”闹剧时,阎锡山已经掌握山西全境。而此时新桂系的3位首领中,李宗仁是毕业不到两年的尉官;白崇禧、黄绍竑仍在保定军校读书,蒋介石也不过是陈其美身边的帮手而已。冯玉祥稍好一些,刚刚当上第16混成旅旅长,开启了西北系的发展之旅。

阎锡山也曾一手建立了兵力庞大的晋绥军,并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军火制造工业,仿制出大量的德式枪械和日式火炮,不仅武装自己的部队,还销售给其他地方部队。可惜,这支武装无论在军阀混战中,还是在抗日战场上,几乎逢战必不胜,好不容易培养出了傅作义那样的善战之将,却很快又远走绥远、独立发展。


在共产党部队面前, 晋绥军几乎一败再败

1945年日寇投降后,阎锡山晋绥军为了抢夺胜利果实,派出近1/3的兵力,共计11个师3.8万人入侵上党地区,很快一败涂地,不仅总指挥史泽波等多位将领被俘,还十分大方的向缺枪少炮的八路军赠送了70门山野炮、30余门迫击炮、1.6万条枪和大批弹药。

此后,山西战场上几乎就没有传来让阎锡山高兴的消息。1946年6月的晋北战役中,晋绥军丢失县城10座、损兵8千,大同成为晋北的一座孤城;11月,吕梁地区彻底丢失。1947年4月开始,运城、阳泉等重镇先后解放。1948年2月临汾战役,太原“绥靖”公署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总指挥梁培璜以下2.5万余人被歼灭。1948年6月的晋中战役,又让阎锡山丢失14座县城,损失了刚刚拼凑起的十余万部队,只能集中全部力量固守老巢太原,负隅顽抗。


晋绥军屡遭打击,却很少战场倒戈

尽管阎锡山在解放战争的数年间,几乎每战必损兵折将,但不得不承认,其对部下的控制力的确不弱。不但晋绥军内部很少出现倒戈起义,就是从西安空运来增援太原的、西北军系统的整编第30师(后来升格为第30军)准备起义,也迅速遭到了镇压,该军军长黄樵松和前来接洽的解放军代表晋夫、翟许友3人均被押送南京,惨遭杀害。

从出身关系来看,阎锡山其麾下文臣武将多出身山西,以五台和定襄等地居多,彼此间具有极深的乡土之情。其次,阎锡山本人是在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喝过洋墨水的留洋军人,他在发迹前期挑选的高层成员很多都有日本留学背景,中后期又利用山西大学培养了大批学生,这些昔日同窗和学生与阎锡山之间建立了师生关系,很容易在感情上被其笼络。


从组织体系来看,晋绥军本身就是阎锡山从清末驻扎太原的数千新军发展起来的一支武装,数十年间与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绝大多数军官都是阎一手培养、一手提拔的,内心十分感谢阎的知遇之恩,轻易不会背离而去。解放战争后期,阎锡山面对晋绥军崩溃、重建、再崩溃、再重建的恶性循环,开始加强特务统治,对动摇分子施行严酷的军法处置,阎的头号亲信梁化之凭借70多个情报单位、1400多名专业特务、700多名武装特务及900多名潜伏人员,一刻不停的窥探着全军上下每一个人,稍有异动就会立即上报阎锡山。

这样一来,中共地下组织在晋绥军中的秘密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也很难发现可乘之机,晋绥军也就绝少出现战场起义的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