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强台风级)已于16日17时在广东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相当于162公里/小时),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当40年一遇的强台风袭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9月17日全省学校停课停学。

在孩子们的心里,可能觉得,“山竹”来了可以放假真好,却不知道这个有着可爱名字的台风,却有着十分“残暴”的本性!

所以,一定不要忘记教育孩子,有些事,比放假更重要!

放假,是为了保护生命安全!

此次的台风“山竹”,其风眼比整个香港都大,每小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600多颗广岛原子弹。

“山竹”登陆第一天,大树被连根拔起,人们寸步难行,沿海各地巨浪滔天,狂风暴雨......

台风“山竹”已造成菲律宾59人死亡,广东、广西、海南155万人受灾,4人因灾遇难、1人失踪,700余间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

这意味着,有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很多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上千人失去了保护自己安全的家!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无比渺小,而放假,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命,保证每一个家庭的完整。

认识台风的危害,是需要教孩子的第一件事!

记住这些常识,就是在保护生命!

1、在台风来临前:

A、判断自己是否在危险区域;

B、要了解安全逃离的路径以及政府提供的避难场所;

C、要具备充足且不易腐败的食品和水;

D、注意清理通畅下水道;

E、买保险。

2、当台风到来时:

⑴当气象部门发布黄色台风预警信号时:

A、要经常关注最新的台风动态;

B、保养好家用交通工具,并加足燃料(以备紧急转移);

C、检查并加固活动性房屋、构筑物的固定物;

D、检查并且准备关好门窗(玻璃窗可以用胶带贴成米字加固);

E、检查电池以及储备罐装食品、饮用水和药品;

F、在手头准备一定数量的现金;

G、如果你居住在海岸线附近、高地(如小山上)、易被洪水或泥石流冲击的山坡上,或者移动性、简易性房屋,那么你得时刻准备着撤离该地。

⑵当气象部门发布橙、红色台风预警信号时:

A、完成防台的各项准备工作;

B、听从当地政府部门的安排;

C、如果需要离开住所,要尽快离开,并且尽量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到地势比较高的坚固房子,或到事先指定的洪水区域以外的地区;

D、无论如何都要离开移动性房屋、危房、简易棚、铁皮屋,也不能靠在围墙旁避风,以免围墙被台风刮倒引致人员伤亡;

E、把你的撤离计划通知邻居和在警报区以外的家人或亲戚;

F、千万别为赶时间而冒险趟过湍急的河沟。

3、通知你撤离,应立即执行!

如果没有通知你撤离,那么就留在结构坚固的建筑内,但要计划好当强风来临时自己将怎样行动。如果你家有冰箱,将冰箱开到最冷档,以防停电引起食物过早变质;请拔掉小的电源插头,并在浴缸和大的容器中充满水,以备清洁卫生之需。

当外边的风变得越来强时,要远离门窗,并躲在走廊中、空间小的内屋或者壁橱中。关闭所有的室内房间门并加固外门。如果你在楼中居住,要待在一楼的内间,比如洗澡间或壁橱中。如果你住的是多层楼房,要呆在一楼或二楼的大堂内或者是洗澡间内,并且远离门窗,必要时躺在桌子或坚固的物体下面。

4、当台风信号解除后:

要坚持关注台风状态,当撤离的地区被宣布为安全时,你才可以返回该地区。为了保护生命的安全,道路有可能被封锁,如果你遇到路障或者是被洪水淹没的道路要切记绕道而行!

要避免走不坚固的桥,不要开车进入洪水爆发区域,应留在地面坚固的地方。还要注意那些静止的水域很有可能因地下电缆裸露或者是垂落下来的电线而带有致命的电力!

要仔细检查煤气、水、以及电线线路的安全性。在你不能确定自来水是否被污染之前,不要喝自来水或者用它做饭。要避免在房间内使用蜡烛或者有火焰的燃具,而要使用手电筒。在生命遇到危险时,动用可靠通信工具求救。

保护自己,是要教孩子的第二件事!

你现在安全,是因为有人在替你冒险!

增城街头,道路两旁树木倒伏、倾斜、断枝等成为了最大的险情,年近六旬的消防队队长,带领十几名同事在台风中坚守了两天一夜抢险;

南沙区5名警察,去营救被困在船厂的群众,与水位赛跑,如果晚几秒救完人离开,就了能连同茅屋被水冲走了!

海珠区超过3000户居民停电,800余名抢修人员昼夜抢修超过30个小时,终恢复“光明”;

江水倒灌,中山二院大面积受灾,医院工作人员通宵达旦转移病患、排水抢修;

一位老人不愿离开已被水浸的家,越秀公安分局特警中队特警下车趟齐胸口深水找到老人家,搭人梯悬在空间中敲窗做思想工作,最后终于将老人背离危险区……

特警将救出的孩子裹进怀里

正是这些风暴中的逆行者,保全了无数人的生命、保障了无数人的正常生活!

学会感恩,是需要教孩子的第三件事!

台风带来太多沉痛,但是沉痛经历却给了人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课,也是教育孩子敬畏生命、爱惜生命、更知感恩的最佳契机。这样的教育,一定不能缺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