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22號颱風“山竹”(強颱風級)已於16日17時在廣東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5米/秒,相當於162公里/小時),中心最低氣壓955百帕。

當40年一遇的強颱風襲來,廣東省教育廳發佈,9月17日全省學校停課停學。

在孩子們的心裏,可能覺得,“山竹”來了可以放假真好,卻不知道這個有着可愛名字的颱風,卻有着十分“殘暴”的本性!

所以,一定不要忘記教育孩子,有些事,比放假更重要!

放假,是爲了保護生命安全!

此次的颱風“山竹”,其風眼比整個香港都大,每小時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2600多顆廣島原子彈。

“山竹”登陸第一天,大樹被連根拔起,人們寸步難行,沿海各地巨浪滔天,狂風暴雨......

颱風“山竹”已造成菲律賓59人死亡,廣東、廣西、海南155萬人受災,4人因災遇難、1人失蹤,700餘間房屋倒塌或嚴重受損。

這意味着,有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很多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上千人失去了保護自己安全的家!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在大自然的災難面前無比渺小,而放假,就是在保護我們的生命,保證每一個家庭的完整。

認識颱風的危害,是需要教孩子的第一件事!

記住這些常識,就是在保護生命!

1、在臺風來臨前:

A、判斷自己是否在危險區域;

B、要了解安全逃離的路徑以及政府提供的避難場所;

C、要具備充足且不易腐敗的食品和水;

D、注意清理通暢下水道;

E、買保險。

2、當颱風到來時:

⑴當氣象部門發佈黃色颱風預警信號時:

A、要經常關注最新的颱風動態;

B、保養好家用交通工具,並加足燃料(以備緊急轉移);

C、檢查並加固活動性房屋、構築物的固定物;

D、檢查並且準備關好門窗(玻璃窗可以用膠帶貼成米字加固);

E、檢查電池以及儲備罐裝食品、飲用水和藥品;

F、在手頭準備一定數量的現金;

G、如果你居住在海岸線附近、高地(如小山上)、易被洪水或泥石流衝擊的山坡上,或者移動性、簡易性房屋,那麼你得時刻準備着撤離該地。

⑵當氣象部門發佈橙、紅色颱風預警信號時:

A、完成防颱的各項準備工作;

B、聽從當地政府部門的安排;

C、如果需要離開住所,要儘快離開,並且儘量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到地勢比較高的堅固房子,或到事先指定的洪水區域以外的地區;

D、無論如何都要離開移動性房屋、危房、簡易棚、鐵皮屋,也不能靠在圍牆旁避風,以免圍牆被颱風颳倒引致人員傷亡;

E、把你的撤離計劃通知鄰居和在警報區以外的家人或親戚;

F、千萬別爲趕時間而冒險趟過湍急的河溝。

3、通知你撤離,應立即執行!

如果沒有通知你撤離,那麼就留在結構堅固的建築內,但要計劃好當強風來臨時自己將怎樣行動。如果你家有冰箱,將冰箱開到最冷檔,以防停電引起食物過早變質;請拔掉小的電源插頭,並在浴缸和大的容器中充滿水,以備清潔衛生之需。

當外邊的風變得越來強時,要遠離門窗,並躲在走廊中、空間小的內屋或者壁櫥中。關閉所有的室內房間門並加固外門。如果你在樓中居住,要待在一樓的內間,比如洗澡間或壁櫥中。如果你住的是多層樓房,要呆在一樓或二樓的大堂內或者是洗澡間內,並且遠離門窗,必要時躺在桌子或堅固的物體下面。

4、當颱風信號解除後:

要堅持關注颱風狀態,當撤離的地區被宣佈爲安全時,你纔可以返回該地區。爲了保護生命的安全,道路有可能被封鎖,如果你遇到路障或者是被洪水淹沒的道路要切記繞道而行!

要避免走不堅固的橋,不要開車進入洪水爆發區域,應留在地面堅固的地方。還要注意那些靜止的水域很有可能因地下電纜裸露或者是垂落下來的電線而帶有致命的電力!

要仔細檢查煤氣、水、以及電線線路的安全性。在你不能確定自來水是否被污染之前,不要喝自來水或者用它做飯。要避免在房間內使用蠟燭或者有火焰的燃具,而要使用手電筒。在生命遇到危險時,動用可靠通信工具求救。

保護自己,是要教孩子的第二件事!

你現在安全,是因爲有人在替你冒險!

增城街頭,道路兩旁樹木倒伏、傾斜、斷枝等成爲了最大的險情,年近六旬的消防隊隊長,帶領十幾名同事在臺風中堅守了兩天一夜搶險;

南沙區5名警察,去營救被困在船廠的羣衆,與水位賽跑,如果晚幾秒救完人離開,就了能連同茅屋被水沖走了!

海珠區超過3000戶居民停電,800餘名搶修人員晝夜搶修超過30個小時,終恢復“光明”;

江水倒灌,中山二院大面積受災,醫院工作人員通宵達旦轉移病患、排水搶修;

一位老人不願離開已被水浸的家,越秀公安分局特警中隊特警下車趟齊胸口深水找到老人家,搭人梯懸在空間中敲窗做思想工作,最後終於將老人背離危險區……

特警將救出的孩子裹進懷裏

正是這些風暴中的逆行者,保全了無數人的生命、保障了無數人的正常生活!

學會感恩,是需要教孩子的第三件事!

颱風帶來太多沉痛,但是沉痛經歷卻給了人們上了一堂最生動的課,也是教育孩子敬畏生命、愛惜生命、更知感恩的最佳契機。這樣的教育,一定不能缺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