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解“人心惟危”,需要全面把握“危”的含义。如此理解,人心惟危的意思就等于人心险恶,强调人性有阴暗的一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沉淀凝结了五千年来祖祖辈辈创造的文明智慧,是我们认识世界领悟人生的丰富宝库。尤其是华夏文明奠基之初的思想创造,蕴藏中华文化的特质和精髓,能够提供朴素而深刻的见解。
古人参悟天地运行的规律,把握人心活动的特性,形成深邃思考,提出了一些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概括。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这些揭示天道人心的言辞记载,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文字简短,只有寥寥数语;二是寓意深远,需要后人深入解读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
今天要介绍的内容,很典型地体现了这两个特点。它出自尧舜禹时期,比夏商周三个古老王朝还要早,华夏民族还处于形成之初。根据史书记载,尧舜禹之间的帝位是相继禅让的,而舜帝在将帝位禅让给大禹时,还将一生的经验和智慧凝结成十六个字,教给了舜。其中,关于如何解读人心的秘诀,舜帝用一个字概括了,这个字就是“危”。
舜帝传给大禹的这十六个字,被后人称为“十六字心传”。全文是:
这四句话把天道和人心都概括了。对于人心,舜帝则用了一个“危”字。从此以后,“人心惟危”就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词库,经过四五千年以来的流传,成为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
“人心惟危”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必须重视人心。人心紧随天道,天道不离人心。周武王曾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明听。(出自《尚书·泰誓》)上天并没有眼睛和耳朵,人就是上天的眼睛和耳朵。脱离人心,则是空言天道。
第二,解读和揣摩人心,关键就在于“危”字。能够懂得“危”,就能够把握人心的基本特点。
“人心惟危”被后人一代代传承。第一层意思几乎毫无争议,历代皆会重视人心,强调“得人心”何其重要。但是,关于第二层意思却需商讨,问题就出在这个“危”字上。
理解“人心惟危”,需要全面把握“危”的含义。如果望文生义,往往会把“危”与危险、险恶相联系。现代汉语中,危险、危害、转危为安等等是高频常用词。所以,人们自然容易把“危”理解为“安”的反义词。临危,就指有生命危险,与死亡接近。如此理解,人心惟危的意思就等于人心险恶,强调人性有阴暗的一面。
然而,由于危是个多义字,对于人心惟危,不应只作上述狭隘的理解。危,既指不安全、有害,也指高的、正的。后一种含义古文里屡见不鲜,正襟危坐、危楼高峻等等,并非危险有害之意,而是指高耸或端正。
对于理解“危”,高的含义更为根本。《说文解字》的解释也是“在高而惧”。其实,由“高”可以引申出“险”。位置高则容易危险,姿态高则需要端正。
以“高”而不是“险恶”来理解人心惟危,更具有解释力。若指人心险恶,虽有事实可证,但是并不全面。这样理解人心,不能解释人心向善。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总是要不断超越自身。看待天下苍生,虽然需要戒惧之心,根本却不是防备,而是顺应大势,因势利导。
人心惟危是几千年前的帝王心传,蕴含往圣先贤们治理天下的智慧,对现代人来说也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我们在立身做人和处理社会关系时,也需要注重解读人心。对此,要谨慎辨别,也要学会给人以尊重和信任。人各有追求,要了解和驾驭这种追求。以一种更全面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应该很有帮助。
讨论话题:你是怎么理解“人心惟危”这句话的,欢迎在下方留言,一起交流学习。
文|乌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