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太祖趙匡胤死去後的第二天,趙光義兄終弟及,成爲宋朝第二個皇帝,是爲宋太宗。當然,宋太宗趙光義在後世的形象也不乏正面的例子。

宋太祖趙匡胤死去後的第二天,趙光義兄終弟及,成爲宋朝第二個皇帝,是爲宋太宗。

趙光義在位21年,文治武功皆有可觀。

宋太宗

先說文治。

趙光義即位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確立文官政治,凡此種種,皆可圈可點。

太平興國二年,也就是登基次年,趙光義就下詔編纂《太平御覽》。全書歷6年始成,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包羅古今萬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在後世有“類書之冠”的美譽。書成之後,趙光義不管政務多繁忙,堅持每天看三卷,一年後讀完,留下“開卷有益”的佳話。

同時編纂成書的文化瑰寶還有《太平廣記》,許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說故事,就因爲《太平廣記》纔在後世保存了下來。

再說武功。

《宋史》稱: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趙光義穩固帝位後,繼續其兄長的統一事業,於太平興國四年,率軍親征,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在形式上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的藩鎮割據局面。

然而,趙光義雖有以上傑出表現,但因爲以下幾點,導致後人對他評價不高。

宋太祖

一是趙光義在處理帝位傳承的問題上,舉措失當,難免受到後人譏評。這裏首先應該澄清,趙光義即位或許未必像民間傳說的那樣,是謀害哥哥趙匡胤得來的。近代以來學界研究指出,宋太祖並非死於暗殺,而是自己猝死,與宋太宗無關。也有學者認爲,一些史料記載,宋太祖死時,趙光義當時並不在寢殿,根本不可能“弒兄”。而且杜太后囑咐趙匡胤兄終弟及的“金匱之約”或確實存在,趙光義登基有相當的合法性。但趙光義登基後,的確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先後逼死了太祖之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又貶黜弟弟趙廷美,使其抑鬱而死。種種作法,連其長子趙元佐都看不過去,乃至爲之發瘋。

二是趙光義在軍事上虎頭蛇尾,北伐燕雲時,在高粱河畔大敗,趙光義本人也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導致北伐受挫。毛澤東說他:“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當然,宋太宗趙光義在後世的形象也不乏正面的例子。淳化四年二月,天寒下大雪,趙光義特下詔賜給京城年事已高者禦寒衣物,並派遣中使賜給孤老貧窮者每人千錢及若干米、炭。這就是“雪中送炭”典故的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