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剛建國時就開局不利,最大也是最嚴重的一個問題當屬燕雲十六州了,作爲中原門戶以及重要的蓄馬地被石敬瑭拿去孝敬了契丹。

燕雲十六州有什麼戰略價值呢?這個其實不用筆者說,各位看官也都知道,凡是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塊地方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它可不僅僅是讓中原喪失了馬匹來源,這地方還被遼以及後來的金經營的有聲有色。

“失嶺北則必禍燕然,丟燕然則必禍中原”

宋遼之間來回拉鋸那麼長時間,其實就是因爲遼隨時可以衝出燕雲地區來中原做客,而宋恰恰對此提心吊膽,北邊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甭管北方鄰居咋想的,宋廷就得全面準備。也正因爲此,宋人也是世代想要奪回燕雲地區。

趙匡胤的策略

趙匡胤對於統一全國這件事做出的決策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因爲他的根據地就是在北方,再往北的話就是遼以及受遼國支配的傀儡國家了,可擴張的空間並不大;而南邊卻恰好相反,政權林立的南方猶如一盤散沙,先吞下南方,就可專心對付北方。

策略是對的,只可惜趙匡胤壯志未酬身先死,沒等對北邊用兵就駕鶴西遊了,他的繼任者趙光義把他的遺願也給繼承了。

趙匡胤給宋王朝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大後方,趙光義即位後,也想在武功方面有所建樹,起碼是要能比肩哥哥的,且不說趙光義的能耐是大是小,就看他猴急的樣,他也不是個穩重的人啊。

趙光義的北伐

979年,趙光義第一次北伐。這次北伐趙光義的主要目標是北漢,沒選遼作出擊對象,說明趙光義此時還算理智。

北漢與遼之間訂有盟約,遼也在此次戰爭中出兵增援北漢,但被宋軍擊敗,而後趙光義命令部隊猛攻北漢,最終北漢扛不住投降了。若是趙光義就此收手,那此戰打得的確漂亮,但趙光義的想法是乘勝追擊擴大戰果。而此時軍隊已是疲憊不堪,部將們也有意休戰,更何況經此一戰,朝廷的封賞遲遲不見,就更加劇軍隊厭戰的情緒。

趙光義不顧實情,也不提賞賜,親率大軍打到了幽州城下,被遼軍以逸待勞打得大敗虧輸,他本人也中箭受傷。至此,第一次北伐以先勝後敗結束。

六年之後,遼國的景宗皇帝過世了,留下個小皇帝當家,還有一位蕭太后。這孤兒寡母的讓趙光義看到了機會,於是他又點起人馬準備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中,趙光義還是猛衝猛打,但遼國不是北漢,這種打法行不通,結果自然還是失敗了。所以兩次北伐,均暴露出趙光義好大喜功、不重視敵人的特點,如果再穩一點,燕雲十六州說不定早就拿回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