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机会,看了雷佳音、汤唯的新片《吹哨人》

本想下周公映时再细聊,不过有两个很强烈的感受,看完后始终在心里盘绕。

离公映还有一周,趁着热乎劲儿,提前跟各位聊聊。

应该说,这两个感受,一个很有趣,一个很惊艳。

先说有趣的。

汤唯这次的角色,非常有趣。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或者说,她这个角色,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意外。

过去这十年,汤唯出现在相当数量的爱情片和历史片中,即便是每一步的形象都有变化,但终究是在一个印象范围之内。

简单总结,她的角色一般都是很可爱的。

和薛晓路导演开始合作后,两部《北京遇上西雅图》,角色都不完美,都有瑕疵,但整体上也是讨喜的。

这次和薛晓路的三度合作,搭档雷佳音,突破终于来了。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这个突破,在于她出演的周雯这个角色身上的复杂,与争议。

看完片子,就听到身旁两个人小声讨论,“周雯有点婊啊”

前天电影在杭州路演,师范大学的学生们甚至在现场争论起来。

有人觉得“周雯更可恨”,她的自私,严重威胁了他人的安全;有人则认为“周雯更可怜”,她的身不由己,和内心的良善,都是不能被忽略的。

我相信在下周公映后,这个话题也会被拿出来热聊。

先不剧透太多地说下来由吧:

《吹哨人》的主题,关于揭露黑幕,关于真相与勇气。

而具体到故事,则是汤唯饰演的周雯,与雷佳音饰演的马珂如何在逃亡中向世界公布真相。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不过这其中的一个戏剧冲突,是周雯将马珂卷入到危机当中,并间接导致他身败名裂

这里面,有几个周雯“黑化”的细节:

她接近马珂,是为了拿到保命的钱。也就是说,目的是自私的。

同时,她的出现令马珂家庭内部产生重重矛盾,并且在逃亡的路上成了坑队友的存在。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这里,自私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她的自私伤害到了他人。

加上雷佳音的演出同样精彩,看到后面,越是同情马珂,就越觉得周雯太不讨喜。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不过,这个角色之所以复杂,也正是因为无法将她一棍子拍死地定性为坏人。

可恨的同时,她也十足可怜。

生活中求离婚而不得,甚至多次面临生命危险,她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活下去。

而在结尾,周雯的选择让这个角色实现了真正的升华。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这里我就不剧透更多了,总之想说:

汤唯这个女性角色,每个人根据各自的喜好与经历,或许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一面。

在国产电影中,这样的女性角色,是很难得的。

丰富、矛盾,充满了层次感。

说她自私也好,可怜也罢,事实上,看到这样带着情绪的讨论,包括我自己也陷入到“对角色是认可还是嫌弃”的脑内,大概也已经证明:

薛晓路又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银幕女性形象。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角色之外,再来说惊艳的第二点。

让我惊艳的,是《吹哨人》对华语电影的类型突破,和它背后的格局和视野

事实上,在大学教电影的薛晓路导演,在我眼中一直是个心气很高的创作者。

她的心气,不是那种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俯视,相反,她一直在尝试对国产类型片进行改造。

这改造体现在:

两部《北京遇上西雅图》,爱情主题之外,都有各自关乎当下的社会议题表达。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比如《北西1》最明显的社会议题就是赴美产子

到《吹哨人》,应该说,薛晓路对国产类型片的改造,走得更远了。

这里涉及到两个层面的改造。

一是艺术创作

《吹哨人》的故事,说简单也简单:

非洲马拉维地区发生“地震”,事实上背后责任方是一家涉嫌技术漏洞的澳洲企业。

华人职员马珂,与突然出现在身边的前女友周雯共同陷入到这场事关千万人生命的危机当中…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但细究起来,其实又十足复杂:

首先是国际化

从澳洲堪培拉到非洲马拉维,再到中国大陆,故事的底子是真正的国际化。

再了,是类型元素的丰富。

大的层面,有动作,有犯罪,有阴谋,有反转。

每个部分单拎出来,或许算不得多么惊艳,但组合到一起,放在华语电影范畴,绝对是一次实打实的突破。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说得再细一点,是薛晓路的类型片技法日趋成熟。

举个例子,类型片常用的技巧之一,就是伏笔。每一个出现的、看似无用的细节,一定要在后面发挥作用。这不仅关乎一部电影的完整度,是否能运用地不着痕迹,考验的也是导演的叙事功力。

按照这个技巧,《吹哨人》在最后的高潮戏中,将开头几个很随意讲述的细节,一一落了地。带来的观影感受,就是四个字:

惊艳、愉悦。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最后,则是创作者自身的格局。

正因为这格局,让《吹哨人》不止是一个简单的类型爽片。

薛晓路融入其中的悲悯情怀,是这个故事真正打动人心的关键。

这便引到了《吹哨人》对类型片改造的第二个层面:

社会表达。

片名“吹哨人”,就是这表达的核心。

这个概念,来源于英国,最初指在街上碰到坏人警察吹响哨子作为警示。

后来这个概念被延展开,1989年美国有了第一个《吹哨人法案》,鼓励企业内部或是组织内部发现问题的人主动站出来,揭露内部的各种违法行为,以保护公务安全和社会安全。

这样的人,被称为“吹哨人”。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中国也在今年颁布了加强和规范监管的指导意见

电影中,通过类型化的追杀逃亡,和智商爆表的斗智斗勇,将“吹哨人”背后所需要付出的牺牲与代价做了一定程度的放大。

但骨子里的那个情感内核不变,即:

一个普通人,是如何成为一个无名英雄的。

为了多数人的生命和利益,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雾霾和环境问题也成为电影潜在的一个社会表达

应该说,这个主题内核,放在当下这个时代,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我看到路演现场有同学对电影的评价,算是说出了一些我的心声:

“电影到最后,其实面临一个一边是百万人口的城市命运,一边是个人利益的道德困境。

看电影时,或许我们会觉得主人公做这个决定没那么困难,但自我代入进去,会发现这其实非常非常艰难。

更重要的是,无论怎么选择,最后都是人性的正常映射,这是最让我唏嘘的。”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也有人在看片后在微博上写道:

没有人生来伟大,也没有人注定成为英雄。

他们选择了呐喊疾呼,他们选择成为吹哨人,去努力成为黑夜里的光。

黎明前第一声清亮的哨响,是证明,更是希望。”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好像再说更多,就会影响你们下周的观影感受了。

以上,也只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两个角度,更多的有趣和惊艳,大家大可以自己去体验。

最后,再说几句心里话吧。

说真的,对我这样,从小看着好莱坞类型片长大的影迷,看到咱们中国拍出那种直追好莱坞的类型片,心里总是会感到些许欣慰:

那些惊险刺激的冒险,那些胆大包天的阴谋,那些细腻动人的情感,以及,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准备好,围观汤唯挨“骂”


想起薛晓路导演之前聊到《吹哨人》时说的:

“人生大部分是平凡的,但也许在某一个不平凡的瞬间,就会面临一个不平凡的抉择。

坚守自己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英雄的故事。”

我当然喜欢并享受生活的平淡,但,偶尔在电影中做一回英雄,或许就是好的类型片,之于我们的最大意义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