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元璋斥责完傅友德本人的大不敬之举后,对他说到:“把你的两个儿子都叫过来吧,我有话对他们说。朱元璋得知傅友德经验丰富,于是将他封为部将,归常遇春指挥。

随着人们的惊呼,傅友德提着自己两个儿子的人头来到殿前,朱元璋假意怒斥:“你怎会如此残忍,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你故意这么做,莫不是迁怒于朕?” 傅友德悲愤地回答道:“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嘛!”而后拔剑自刎。被说穿心事的朱元璋勃然大怒,最终以大不敬之罪,下令将傅友德家眷发配辽东和云南。
朱元璋不易出生,也没有什么背景,能够建立明朝,一众得力干将必不可少,明朝的开国功臣各个都是名垂青史,但是又不得善终。
要说明初的第一功臣,第一战将,或许不少人会提到蓝玉或常遇春。不过,今天我们说的不是蓝玉,而是比较少听说的名将傅友德。
一、?朱元璋慧眼识英雄
傅友德是安徽砀山,他们家世代都在田中务农。但傅友德本人对此并不是很感兴趣,他年轻时就不想一辈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无趣生活,他想干一番大事。
正巧,他赶上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他听说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到了自己的家乡砀山,来接驾小明王韩林儿,傅友德二话不说就投奔了刘福通,成为了红巾军的一员,跟随刘福通的部将李喜喜。后来李喜喜兵败,傅友德转投明玉珍,在其手下不得重用,又转投陈友谅。但陈友谅后来自称汉帝,这让原本忠于刘福通和小明王的傅友德感到不满。
1361年8月,朱元璋收复安庆,进攻江州。傅友德听闻后,立刻率部前往,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傅友德经验丰富,于是将他封为部将,归常遇春指挥。自从加入朱元璋后,傅友德的军事才能被充分展现了出来。只要是他参与的大小战役,无一例外都是获胜的,以至于他多次立功,军衔越升越高。1363年,傅友德在鄱阳湖之战中,指挥一辆轻舟冲于阵前,他站在船头指挥军士对陈友谅舰队展开反击,在身中数箭的情况下仍旧屹立不倒,最终击溃了陈友谅舰队的前锋。
二、明朝开国功臣的结局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功臣名将被杀,无非就是犯了以下几个忌讳:其一是自恃功高,其二是悖逆犯上,其三是权势过重。自恃功高便是仗着自己的功高,以为朝廷和皇帝不敢拿他怎么样,于是便骄纵放荡,肆意败坏纲纪法令;悖逆犯上便是言行举止得罪了自己的上级乃至皇帝;权势过重便在于,其人在朝中刻意地营造关系网,结党谋私,最终被皇帝所警觉。
名将蓝玉之所以死,就是因为他成功地将这三个忌讳都犯了一遍。加之太子朱标一死,朱元璋担心皇孙朱允炆无法压制功臣名将,于是朱元璋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包括“蓝玉案”。
刘伯温的解决算是善终的,尽量避开明朝上层官僚的漩涡,但晚年也是悲喜交加。
傅友德是个低调的人,他不像蓝玉一样招摇,但他还是犯了一个忌讳——权势过重。傅友德身为武将,和蓝玉走得很近,同时他的亲家和女婿,都是明初九大攘夷藩王,加上傅友德手握山西大同关的重兵,这一切都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和杀意。
朱元璋杀人于无形
1394年冬月二十九日,朱元璋武英殿宴请群臣。当朱元璋进入大殿之前,他注意到殿前侍卫傅让——傅友德的三儿子,没有按规定佩戴剑囊。
宴会中,朱元璋突然开始向傅友德斥责他三子的无礼和不臣之处,傅友德连忙起身向朱元璋告罪。
朱元璋大怒:“谁让你站起来的?哪个人允许你站起来了?”
朱元璋斥责完傅友德本人的大不敬之举后,对他说到:“把你的两个儿子都叫过来吧,我有话对他们说。”傅友德一言不发,向殿外走去。走到殿外,朱元璋的贴身侍卫也紧跟其后,传来了朱元璋的旨意:“陛下有旨,让你带二人的首级过来。”
大家对于朱元璋屠杀功臣的行为怎么看待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