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之,你越是追求世俗,沉浸于红尘,外物的变化越能主导你的内心,如同在这世间行走的人们,刚出生时,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并无人生负担,但逐渐长大之后,心性承载了各种需求和欲望,但同时也因此拥有了烦恼和焦虑。一个人想要达到让自己的内心达到绝对的自由,首先就是要做到不执念于外物之间,当我们忘记自己身处的环境和繁琐的世俗时,便能从嘈杂的环境中解脱,让自己的心性更上人生一层楼。

王维有这样一首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一首《山居秋暝》渲染出王维沉浸于山水之中的隐逸情怀,王维年轻的时候特别信奉佛教,后来随着自己的经历,越来越厌烦世俗,一心扑在山水之间。

世俗的繁琐让自己心生厌恶,在后半生,则是完全将心思寄情于山水之间,在他中年以后,一度隐居终南山,与好友裴迪神游其中,完全不问世俗。

佛说:境由心生。

真正的美景首先是自己内心对于红尘的释然,当心静了之后,自己的心才能真正的走到大自然之中,你看到的美景才能真正的入心,如果心未静,单纯的用外在的环境给自己制造一种静逸的氛围,那么此时本末倒置,心会越显得更加烦乱。

当我们忘却外物浮华,才不会被世俗所禁锢和羁绊,大自然便展现在自己内心之中。

所以对于王维来说,首先是他能够从世俗红尘中释然的心境,其次是对于山水之间无限的向往和眷恋,才能使他在自然的青山绿水之中,安然修养自己的心性。

也正是这样一种独特而又细致入微的情怀,让山水进入了他的笔墨之中,让他绘出一篇又一篇超脱世俗的诗词。

这便是人生心性自由的最好途径。

有人提起“自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世俗之间所在意的“财富自由”,其实,真正的自由并不在于外界的物质,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想要达到让自己的内心达到绝对的自由,首先就是要做到不执念于外物之间,当我们忘记自己身处的环境和繁琐的世俗时,便能从嘈杂的环境中解脱,让自己的心性更上人生一层楼。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就派两个使者去传达出自己的意思,使者对庄子说:“楚王希望能把国家政事托付给您。”

庄子听到之后,手持着钓竿,头也不回的说:“我听说楚国有两只神龟,死去3000多年,楚王将它装进箱里用巾布包着,珍藏在庙堂上。

那只龟宁愿死后留下骨壳受人尊宠,还是宁愿活着的时候在泥泞的路上爬行呢?”

两个使者说:“它们当然是愿意在泥泞的路上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就说:“你们走吧,我也宁愿在泥泞的路上拖着尾巴爬行。”

当仕途高位摆在庄子面前的时候,庄子追求的却是心灵的解脱,他知道外身对于人生的束缚,其中体现的智慧,正是崇尚无拘无束逍遥自由的境界。

当我们不以外物为人生的核心时,便从根源上脱离了外物对自身造成束缚的根本。

反之,你越是追求世俗,沉浸于红尘,外物的变化越能主导你的内心,如同在这世间行走的人们,刚出生时,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并无人生负担,但逐渐长大之后,心性承载了各种需求和欲望,但同时也因此拥有了烦恼和焦虑。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够禁锢你,唯独是自己的心,当自己的心能够从世俗中解脱时,才能真正的看到自然的美好,否则,即便将你抛入山水之间,你依然会感觉到恐惧和混乱。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水流而静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流水淙淙,而两岸的人却听不到流水之声,由此可见,在喧闹之中仍能享受寂静的趣味。高山耸立,云彩也不会觉得阻碍,从这便可从“有我”中悟出“无我”的玄机。

世俗红尘对于人性来说,更多的是禁锢和枷锁,只有先让自己的心超脱世俗红尘,才是找寻自由的最好答案。

美景不在远处,而在自己的内心。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