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之,你越是追求世俗,沉浸於紅塵,外物的變化越能主導你的內心,如同在這世間行走的人們,剛出生時,餓了就喫,困了就睡,高興就笑,不高興就哭,並無人生負擔,但逐漸長大之後,心性承載了各種需求和慾望,但同時也因此擁有了煩惱和焦慮。一個人想要達到讓自己的內心達到絕對的自由,首先就是要做到不執念於外物之間,當我們忘記自己身處的環境和繁瑣的世俗時,便能從嘈雜的環境中解脫,讓自己的心性更上人生一層樓。

王維有這樣一首詩: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一首《山居秋暝》渲染出王維沉浸於山水之中的隱逸情懷,王維年輕的時候特別信奉佛教,後來隨着自己的經歷,越來越厭煩世俗,一心撲在山水之間。

世俗的繁瑣讓自己心生厭惡,在後半生,則是完全將心思寄情于山水之間,在他中年以後,一度隱居終南山,與好友裴迪神遊其中,完全不問世俗。

佛說:境由心生。

真正的美景首先是自己內心對於紅塵的釋然,當心靜了之後,自己的心才能真正的走到大自然之中,你看到的美景才能真正的入心,如果心未靜,單純的用外在的環境給自己製造一種靜逸的氛圍,那麼此時本末倒置,心會越顯得更加煩亂。

當我們忘卻外物浮華,纔不會被世俗所禁錮和羈絆,大自然便展現在自己內心之中。

所以對於王維來說,首先是他能夠從世俗紅塵中釋然的心境,其次是對於山水之間無限的嚮往和眷戀,才能使他在自然的青山綠水之中,安然修養自己的心性。

也正是這樣一種獨特而又細緻入微的情懷,讓山水進入了他的筆墨之中,讓他繪出一篇又一篇超脫世俗的詩詞。

這便是人生心性自由的最好途徑。

有人提起“自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世俗之間所在意的“財富自由”,其實,真正的自由並不在於外界的物質,而在於自己的內心。

一個人想要達到讓自己的內心達到絕對的自由,首先就是要做到不執念於外物之間,當我們忘記自己身處的環境和繁瑣的世俗時,便能從嘈雜的環境中解脫,讓自己的心性更上人生一層樓。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威王就派兩個使者去傳達出自己的意思,使者對莊子說:“楚王希望能把國家政事託付給您。”

莊子聽到之後,手持着釣竿,頭也不回的說:“我聽說楚國有兩隻神龜,死去3000多年,楚王將它裝進箱裏用巾布包着,珍藏在廟堂上。

那隻龜寧願死後留下骨殼受人尊寵,還是寧願活着的時候在泥濘的路上爬行呢?”

兩個使者說:“它們當然是願意在泥濘的路上拖着尾巴爬行。”

莊子就說:“你們走吧,我也寧願在泥濘的路上拖着尾巴爬行。”

當仕途高位擺在莊子面前的時候,莊子追求的卻是心靈的解脫,他知道外身對於人生的束縛,其中體現的智慧,正是崇尚無拘無束逍遙自由的境界。

當我們不以外物爲人生的核心時,便從根源上脫離了外物對自身造成束縛的根本。

反之,你越是追求世俗,沉浸於紅塵,外物的變化越能主導你的內心,如同在這世間行走的人們,剛出生時,餓了就喫,困了就睡,高興就笑,不高興就哭,並無人生負擔,但逐漸長大之後,心性承載了各種需求和慾望,但同時也因此擁有了煩惱和焦慮。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能夠禁錮你,唯獨是自己的心,當自己的心能夠從世俗中解脫時,才能真正的看到自然的美好,否則,即便將你拋入山水之間,你依然會感覺到恐懼和混亂。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水流而靜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礙,悟出有入無之機。

流水淙淙,而兩岸的人卻聽不到流水之聲,由此可見,在喧鬧之中仍能享受寂靜的趣味。高山聳立,雲彩也不會覺得阻礙,從這便可從“有我”中悟出“無我”的玄機。

世俗紅塵對於人性來說,更多的是禁錮和枷鎖,只有先讓自己的心超脫世俗紅塵,纔是找尋自由的最好答案。

美景不在遠處,而在自己的內心。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