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對於凡人而言一直是難以繞開的自然規律,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都終究要經歷這一過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人生只有這一次,當然是長壽些更好,於是人們便十分在意養生,希望能夠延長自己的壽命。在古代,不少皇帝爲了長壽不惜耗費大量財力物力,有的甚至還因爲服食丹藥提前身亡,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悲。

常言道:"人終有一死",而想要在活着時更加舒心,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外,心態其實也非常重要。不過,想要真正看透生死何其艱難,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或許就只有戰國時期的莊子纔算是真正的超脫了生死。

莊子不但是領悟了生與死的真諦,還通過許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和名言將其闡發了出來,供後人參悟。

周烈王七年(前369),莊子生於宋國蒙邑,也就是今河南商丘的蒙牆寺村一帶。因爲出身宋國公室,八歲時,莊子就得以跟隨當時的大儒裘氏學習儒學。六年之後,莊子又轉而跟隨子綦學起了道學。

二十三歲時,莊子被封爲漆園吏,他在這一職位上待了九年,感受了人間煙火、經歷了離合悲歡,也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愈發深邃。

周顯王三十八年(前331),三十九歲的莊子被楚威王邀請出任楚相,但他推辭不受。此後的三四十年,莊子拒絕了來自各國的所有邀請,只在魏惠王想要伐齊時曾出面勸說,避免了一場大戰的發生。

平日裏,莊子所做的大體上是兩件事,即潛心研究、著書立說。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莊子一生"著書十萬餘言",而《漢書》中提到莊子的著述共計五十二篇。如今,《莊子》僅存三十三篇,共六萬五千多字,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莊子闡述自己的思想並不是單純地論述道理,而是藉助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名言,給人更加通俗的啓發。舉例來說,在生死這個話題上,做到了心態超然自在的莊子就曾經在自己妻子去世時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莊子晚年喪妻,這在古代被認爲是一件非常值得悲哀的事情,但當老對頭兼老朋友惠子聞訊趕來弔唁時,卻看見莊子很不成樣子地坐在棺材旁邊,一邊拍打着盆盆罐罐、一邊放聲高歌。

惠子知道莊子一向特立獨行,但也沒料到他會在妻子去世時如此荒唐,便指責說你們夫妻一場,她去世你不哭就罷了,爲何還要敲着盆子高歌呢,未免太過分了。

對此,莊子答道:"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爲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皎皎然隨而哭之,自以爲不通乎命,故止也。"

大體來說,莊子的意思就是他的妻子原本生於虛無,是天地間陰陽二氣交匯融合而產生,氣變爲形狀,形狀又經歷生老病死,這和四季的變幻類似,都是自然規律的反映。所以說,如今他的妻子只不過是從肉體居住的小屋轉移到了天地這個"大屋"當中,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如果此時哭泣,那就反而是違背生命的運行原理了。

後來,莊子也難逃自然規律走向了死亡,臨終之際,弟子們聚集起來,表示要用很高的規格爲其下葬。不過,莊子卻拒絕道:"吾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連璧,星辰爲珠璣,萬物爲齎送。吾葬具豈不邪?何以加此!"天地便是他的棺槨、日月星辰就是爲其陪葬的美玉和寶石,世間萬物都能夠爲其殉葬,可見莊子的境界之高。

儘管老師出言拒絕,學生們還是擔心如果就這樣放在野外,天上的烏鴉等鳥類會將他的遺體喫掉。對此,莊子也十分淡然地回答:"在上爲烏鳶食,在下爲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暴露在土地上會被飛禽喫掉,而埋在土地下也終究會被螻蟻所食,奪走飛禽的食物而交給螞蟻,這可以稱作是偏心了。

總之,莊子的生死觀念和古人所推崇的十分不同,當親人死去,別人都是悲傷痛哭,但認爲死亡只是天地運轉的正常現象的莊子卻反而感到高興;等到自己要去世時,莊子也明白自己的身體取之於自然,終究也應該歸還給自然,這份面對死亡的從容和淡定是非常值得人們敬佩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