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裸跑弟”多多引起全民關注是在2012年,那時年僅4歲的多多,只穿着內褲在下着暴雪、零下13度的街頭跑步。

7年過後,這次多多再次被拉回到公衆視角並獲熱議,是因爲11歲的他拿到了自考大專畢業證。

短短11年的生命裏,多多完成了我們很多人都無法想象的人生“壯舉”:

6個月開始每天堅持訓練;

2歲半在上海世博園步行參觀三天;

4歲雪地裸跑、攀登富士山、駕駛帆船出海;

5歲開飛機;

6歲寫自傳、給多國總統寫信;

7歲徒步穿越羅布泊;

9歲讀完小學;

11歲拿到營銷管理大專文憑;

……

似乎這個孩子出生後的每一步,都走出了人生贏家的步伐。原本應該上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卻完成了N級跳提前10年拿到大專文憑,這是怎麼做到的?

看完了各大媒體對“鷹爸”何烈勝的採訪,我發現原來祕訣之一就是

“集中精力學那些有用的學科”

。他給兒子制定的上課原則如下:

“物理、數學、化學、生物,你是這輩子也用不上”

“地理學習只需要搞明白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每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瞭解點就行了”

“你非要去學一些深奧的東西,我覺得也沒必要”

“英語也不需要,現在已經有了翻譯器,直接能同聲傳譯。”

……

從實用角度上看,他說的這些的確沒有什麼問題。可是,有一點他可能沒有搞明白:

知識的獲取從來不等於智慧和能力的增長。不管是數理化史地生,學習的目的從來就不只是爲了活下來,而是爲了底層思維的搭建,心智模式的建立。

一、用自己的侷限框定孩子的成長路徑,

是很愚蠢的作法

看到“鷹爸”關於什麼學科有用,什麼沒用的點評,我不由想起莊子《逍遙遊》的一個故事。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的種子,我把它栽植成長,結出的葫蘆有五石的容量。用它來裝滿水,則它不夠堅固,無法負荷本身的重量。把它剖開做成舀水的瓢,它又寬大得沒有水缸容得下。這葫蘆不可說不大,我卻因爲它沒有用而打碎它。”

莊子說:“先生真是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現在你有五石大的葫蘆,爲什麼不把它作爲腰舟而浮游於江湖之上?只是擔擾它大得無處可容?可見先生的心思還是不夠通達啊!”

格局不同,看待同一件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可以是天壤之別。

沒有大格局的家長,最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

只讓孩子做“有用”的事,而自己的格局其實完全不足以判斷何爲“有用”,何爲“無用”。

惠子覺得葫蘆只能用來舀水,所以大葫蘆一點用也沒有,就把它打碎了;而莊子則用它“浮於江湖 ”,無比瀟灑。格局不同使然。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半導體工程師,專門設計手機芯片,後來去耶魯讀了MBA,再到高盛投資銀行部工作。常常聽到的問題就是:“那你以前學的那些電子設計的知識都沒有用了,不覺得可惜嗎?”

2015年5月,我辭掉了百萬年薪的投行工作,在幼兒教育這個全新的領域創業,所有朋友聽說了這事,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你以前學的這些金融的知識都沒有用了,不覺得可惜嗎?”

遇到這種問題,我總會反問:“平時生活中也就買菜時能用到數學,主要還是加減乘,除法都很少用到,你學了十幾年的數學都沒有用到,不覺得可惜嗎?”對方往往無言以對,卻也一時沒想明白,既然用不上,爲何還要學這麼多年的數學。

其實,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最核心的部分,不在於掌握知識本身,而在於學習過程中所培養起來的邏輯能力、思辨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從這個角度來講,世上沒有無用的學問。

我在投行工作的時候,雖然不會用到之前的半導體電路設計的知識,但那幾年理工科的課業訓練和當半導體工程師的經歷培養起來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我後面幾年的投行生涯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一次上市慶功宴上,一位資深的會計師合夥人對我說:

“我和很多投資銀行家一起工作過,發現其中很多人都只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逼着會計師和律師出方案,但是你能迅速綜合各方的信息,在很短的時間內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所以我很願意下次和你再合作。”

這種在繁雜信息中快速理出頭緒,並找到解決方法的能力,與我之前受到的理工科的訓練有絕對密切的聯繫。即使在投行壓根用不上高等數學或電路設計,我也絲毫不覺得之前的經歷是一種浪費。

再拿我如今在幼兒教育領域創業來說,需要寫公衆號文章、研發課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那我小時候看的堆積如山的古典白話小說,中學時創辦校刊的經歷,大學時參加的電子設計競賽,做投資銀行家時學會的捕捉客戶痛點的能力,也無一不深刻影響着我如今寫文章的風格和運營企業的思路。

還是那句話:

世上沒有無用的學問,也沒有白喫的苦。

每一門學科,其實都在構築底層思維能力,夯實我們的人生地基,內化爲我們思維、覺知、審美的一部分。

他們不被看見,卻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有多寬廣。

梁文道說過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爲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人爲加速的和過於功利的學習模式,不僅破壞了孩子底層思維能力的建立過程,而且即便孩子記住了這些知識,也沒什麼用。

我不能說這個“鷹爸”不愛孩子,但他僅僅因爲自己狹隘功利的偏見,就限制了孩子的學習過程,簡化了孩子的學習體驗,在我看來,真是一種不自覺的“愚蠢”。

二、知識,要與人生閱歷相匹配

讓我更不能理解的另一件事是,在拿到營銷管理的大專文憑之後,多多爸爸給出的下一個計劃是:“12歲拿到人力資源本科文憑”。

在耶魯大學讀MBA時,我其他科目都學得不錯,唯獨“人力資源管理”學得最差。當時我27歲,研究生畢業後僅在三星公司工作了兩年,沒有帶過大團隊的經驗。所以,無論是教授的講述,還是書裏的理論,我始終像隔了層布,無法深入理解。

因爲沒有在實際工作中遇到這些問題,就無法感同身受、觸類旁通,最後只是學了一堆理論和概念,但轉眼就忘。

放在現在,如果再讓我重讀一次,對這門課程我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因爲此時的我不僅有帶團隊的經驗,還有創業的經驗,也因爲年紀增長到足夠成熟,對人性也有了更深的洞察和體驗——這些都是“管理”所需要的基石。

知識,是要與人生閱歷相結合,才能變成智慧和能力的!

我實在不知道11歲的“裸跑帝”拿到的營銷管理專業文憑到底能證明什麼。

記者:你爲什麼要考大專?

多多:爸爸說我的目標是當企業家。

記者:你要當哪個行業的企業家。

多多抬頭看着爸爸,爸爸何烈勝趕緊說:他想做機器人方面的。

記者:你對未來有什麼設想嗎?

多多:考完大學本科後,爸爸打算讓我讀MBA,但我自己還沒想過。

……

孩子活着,難道就是爲了完成爸爸的目標嗎?

雖然他拿到了大專畢業證書,學到了不少知識,但很可惜,卻沒有與之相配的,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更遑論專業水準了。

沒有閱歷和實踐的知識,只不過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也正因如此,有不少商學院的研究生招生規定就是必須要有工作經驗。

多多的自考大專課本

這個父親全然不顧孩子的認知規律和理解力,在該全面全科學習,逐步建立自己全局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年齡,卻讓孩子頻繁跳級,學那些普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很難有機會體驗和領悟到的“管理知識和經驗”...雖然加速了孩子“知識獲取”的速度,但對真正可以影響一生的智慧和能力的獲取並無太大助益。

很多人在看到這個鷹爸的所作所爲後都感到很不可思議,還有的嘲笑他是瘋子,但是捫心自問一句:我們真的離這個鷹爸很遙遠嗎?

我看未必!

三、我們離鷹爸並不遠

用自己的見識框定孩子的未來這點,我身邊就有人親身經歷過。

我認識的一位優秀的音樂人,曾跟我講過他的成長故事:

他從小就對音樂很感興趣,可父母覺得學音樂賺不來錢,於是千方百計阻止他學音樂,還逼他在大學時報了金融這種看起來不愁賺錢的專業。

大概是因爲有幾分天賦,他愣是在父母的反對聲,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的研究生。如今,他創作的很多音樂非常受歡迎。他說:

“如果不是父母一味反對,也許我能在音樂道路上走得更遠。”

可見,一味地用自己的見識去框定孩子的未來,父母反倒成了孩子未來的攔路虎,讓孩子走了不少彎路。

其次,咱們說說把知識當成智慧和能力這點,在幼兒園就有所體現了。

元旦時家裏人聚會。有個表弟興沖沖地讓4歲的兒子表演“背九九乘法表”。小侄子站在客廳中間,一個磕巴都不打地背了下來,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

後來我問他:“一斤桔子5塊錢,那5斤桔子多少錢?”小侄子一下子就懵了,半天也說不出來。

雖然衆人打個哈哈就過去了,可我卻覺得這其實是個很嚴重的問題:“爲什麼要讓一個4歲的孩子背乘法口訣?”

這個年紀的孩子,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都不足以理解乘法口訣表。所謂記住了,也只不過是機械記憶。除了在衆親友面前表演一番外,對孩子本身真沒什麼意義。

這不就是典型的把知識當智慧的例子嗎?

所以,在我們把“鷹爸”當笑話看的時候,也許我們自己身上也有鷹爸的影子。可能我們沒他那麼極端,問題也沒那麼集中,但初衷卻相差無幾。

從他人身上反思自己的問題,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世界上最長的彎路,就是我們想走的“捷徑”!

如今,多多也僅僅11歲,他還太小,所謂的蓋棺定論也來的太早。我不能說,多多的成長一定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只能說,這種教育模式下有不少遺憾之處。

最後,還是希望多多能健康成長,通過閱讀和自己的人生歷練,跳出父母爲自己設定的框框,真正成長爲一個有知識,又有與之相匹配的智慧和能力的人。

(今日話題:

你覺得多多是幸運還是不幸運呢?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真正自由的成長?

歡迎到評論區一起嘮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