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之後,雖然很多人都認識到了航母的價值,但是鉅艦大炮的理念要完全扭轉過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基本損失殆盡,只有航母陰差陽錯成爲實力保存最完整的,於是美軍也就只好看菜下飯,圍繞着航母進行作戰了,這就發展出了最初的航母編隊戰術。

而日本雖然成功發動了珍珠港事件,將航母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即便是山本五十六,骨子裏依然還是把戰列艦作爲主力,所以輕易不派戰列艦出動,那麼縱橫海戰戰場也就只能以航母爲骨幹了。

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是人類海戰史上第一次航母對航母的大戰,也是第一場真正超視距的海戰,雙方除了飛行員,其他參戰人員都沒有看到對方的軍艦。日軍是“瑞鶴”號、“翔鶴”號和“祥鳳”號3艘航母,美軍是“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2艘航母,雙方都是由艦載機進行對攻,各自有1艘航母被擊沉。無論是規模還是激烈程度以及戰果,都比較小,而且很快就淹沒在一個月之後的中途島海戰的光芒之中,所以這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航母首戰反而並不太出名。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則是太平洋戰爭中最著名的航母大戰,日軍4艘航母對美軍3艘航母,由於美軍破譯了日軍密碼,所以在日軍艦載機空襲中途島時,美軍航母突然出現,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一舉擊沉了日軍全部4艘航母,並由此成爲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對整個戰爭進程都具有深遠的影響,而航母的作用也就更廣爲人知。

在緊接着的1942年9月的聖克魯斯海戰中,日軍4艘航母對美軍2艘航母,結果美軍被擊沉1艘航母,日軍只有2艘航母被擊傷,從這點上來看,似乎日軍贏得了勝利,但日軍的艦載機和飛行員損失要大於美軍。航母說到底就是一個在海上的活動機場,戰鬥力都是要靠艦載機和飛行員去實現,如果沒有艦載機和飛行員,航母就只是一個船殼而已。所以其實日軍的損失才更嚴重,而且從整個戰役大局來看,日軍始終無法攻佔瓜島上的機場,而日軍作戰飛機從拉包爾到瓜島已經接近航程的極限,很難在瓜島上空長時間逗留,因此在爭奪制空權的戰鬥中很是被動。

很多人都認爲中途島海戰日軍4艘航母被擊沉,所以想當然地認爲飛行員也同樣損失慘重。實際上日軍飛行員只損失了110名(其中在空戰中損失81人,在航母沉沒時損失29人),而美軍的飛行員損失208人,是日軍的近兩倍!不過美軍的飛行員培訓體制比日軍更爲完備,戰時培訓的條件也大大勝過日軍,所以日軍有經驗的飛行員逐漸枯竭,新飛行員卻難以彌補,而美軍的新飛行員卻是源源不斷,雙方的差距逐漸拉開,到1943年2月,日軍在戰前訓練出來的精銳飛行員已經基本消耗殆盡了,那麼戰爭的勝負也就已經決定了。

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美軍的實力已經急劇膨脹,參戰兵力達到了15艘航母(艦載機近1000架),日軍只有9艘航母(艦載機近500架)。日軍不但在數量上處於劣勢,而且在飛行員質量上也遠遠不如美軍,因此這場海戰成爲美軍一邊倒的勝利,日軍被擊沉擊傷航母各3艘,損失艦載機403架。而美軍航母基本沒有損失,艦載機在空戰中也損失輕微,只是因爲戰鬥結束後艦載機返回母艦時已經是夜間,所以在降落時損失了約80架飛機。

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航母對戰,美軍取得了完全勝利,日軍剛剛有所恢復的海軍航空兵再次遭到毀滅性打擊,戰爭的勝利已經沒有懸念了。

到了1944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時,美軍投入了17艘航母和18艘護航航母(艦載機約1500架),而日軍雖然派出了4艘航母,但艦載機只有52架,根本算不上一支真正的作戰力量,所以只好作爲誘餌吸引美軍艦隊主力離開萊特灣登陸灘頭,爲戰列艦編隊攻擊美軍登陸船隻創造條件。

雖然日軍航母艦隊以4艘航母全部被擊沉的高昂代價,成功地引開了美軍艦隊主力,但戰列艦編隊遭到了美軍護航航母小艦隊的頑強抵抗,在距離登陸灘頭僅有咫尺之遙的時候撤出了戰鬥。

到了二戰落幕的1945年8月,經過戰爭的血雨腥風,無論是襲擊錨泊港內的軍艦,攻擊活躍在大洋上的軍艦,還是攻擊岸上目標,航母及其艦載機的價值已經有目共睹,從而毫無爭議地取代了戰列艦海上霸主的王座,成爲當之無愧的海戰至尊。

從此人類的海戰就跨入了航母時代。

本文爲大魚號獨家稿件,未經大魚號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