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元宝老师,是一位有着十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我发现无论是在语文的学习还是考试中,“阅读”永远是最让老师和同学们头痛的内容。所以我结合自己的一节教学经验,开设了“语文阅读小课堂”,帮助大家归纳总结阅读题的解题方法。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度过快乐的阅读时光。

在开始今天的阅读小课堂之前,我是想和同学们进行一个植物标本展的小活动,活动要求如下:

在这个小的活动中,对植物标本的讲解,其实就是要求介绍了枫叶的形状、颜色、长宽度等等内容,这就是一篇小小的说明文片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就是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2、说明文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说明文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说明对象分,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地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一类事物。

示例:《中国石拱桥》,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最后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又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故宫博物馆》介绍了故宫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如《落日的幻觉》阐释了我们视觉上产生幻觉的原因;《巧妙的克隆》向我们介绍了现代克隆技术。

按照语言特色来分,可以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要求具体、科学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说明文。

例如《统筹方法》、《中国石拱桥》等,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

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例如《死海不死》、《苏州园林》等。但它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为生动说明文。

3.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式,《什么是生态系统》采用的是分—总式;《看云识天气》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

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第一步说明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的关系式递进的。

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

并列式。如《松鼠》一文,从总体来看是总分结构,但分写部分之间呈现并列式结构。

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如《从甲骨文到微缩图书》,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文章的层次反映了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各层之间是连贯的。介绍产品制作的说明文采用的一般都是连贯式说明结构。

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4.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总体到部分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如《核舟记》《故宫博物院》用空间顺序分别介绍核舟和故宫博物院的构造。

时间顺序。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写书籍由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①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②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结果如何。

③从特点到用途,如《松鼠》先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再介绍它的用途。

④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⑤从概括到具体/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⑥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说明文常常综合运用以上三种说明顺序,如《苏州园林》先从整体到局部,由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的特征,到“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特征;由这一段的概括说明到以下各段的具体说明。在介绍“四个讲究”中,又是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说明的。

今天这一讲,老师帮助你梳理了说明文阅读的一些基础内容,如果你觉得很枯燥无趣没有关系。你可以把这篇先收藏起来,作为我们要了解的基础知识。在后面老师会结合具体的题型为大家进行更生动的讲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