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這幾天看到一個節目很有趣,老K想和大家探討個深刻而好玩的問題。

這還要源自知乎上有人問了個很有趣的問題說起:爲何人類喜歡和長相好看的人交配繁衍後代?

節目中分別請中國女孩和英國女孩分別爲亞裔男星外表進行打分,尤其把郭德綱和余文樂放在上面做了對比。

從下面這個表格我們還是可以看出東西方審美的差別,郭德綱在國外還是蠻受歡迎的,余文樂卻不像在國內如此喫香。

什麼是好看?

既然你看到了,每個地區和民族對於長相好看的定義都不盡相同。

那麼究竟長相好看是否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呢?

日劇《世界奇妙物語》裏探討過這樣一種可能:「如果全社會都對一個醜女評價爲美女,那麼這個醜女是否會變成美女?」

在這部劇裏,原先的美女一旦需要付出更多代價得不到認同後,美女便不再希望打扮,最後導致的結果是醜女反而更受歡迎。

看來社會文化等因素確實對人的審美造成影響,根據一些記載,唐朝人以豐腴爲美,而現代人更多以瘦爲美。

爲何人更願意和好看的人繁衍後代?

其實在這一點來說,並非人類是個特例,大自然中很多生物都有這個傾向。

比如適齡的男猴,脣色會變得更紅;更年輕的小夥子,脣色反而會變淡。那麼脣色紅潤的就能幫助公侯走上巔峯,過上幸福生活,而「脣色紅潤」就作爲一種生理優勢而存在。

再比如我們熟知的一些鳥類也是如此,母孔雀和鴛鴦都願意和羽毛更鮮豔的公鳥繁衍後代。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呢?

拿我們人類自己研究發現,1878年,統計學家 Sr. Francis Galton原本希望利用複合攝影技術找出暴力犯罪人員的相貌共性、皆以預防犯罪。誰知他卻發現,自己合成出來的人像竟然比任何一張原來的面孔都好看。”

最後Galton想來想去,最後總結出了關於高顏值者的‘平均臉’假說。

在這個觀點中認爲,如果一個人面部特徵趨近於某個人羣的平均水平,那麼羣體中的其他人就會覺得其顏值最高。

大腦記憶人臉的時候並非很精細,顳葉區幾個小的斑塊區域,纔是我們識別人臉的關鍵。

它會幫助我們分辨人臉基本特徵,比如濃眉或者大眼等,最後顳葉區幾個小的斑塊區域會幫我們把關鍵部位整合起來,倘若我們見到一個陌生人,只要略微與某個熟人的面孔特徵相似,大腦就會自覺地按照對熟人的認知去判斷眼前的陌生人。這就是‘以貌取人’的原理。”

這就可以解釋爲何長得好看的人有時候都一樣的特徵了,因爲當這個陌生人和某個給我們曾經帶來過快樂長相的人相似,大腦就會根據過去經驗繼續分泌多巴胺,鼓勵我們多看這個人或多和這個人接觸。

這個就是經典的「平均臉」理論,所以好看的人可能都有一個基本特徵,這個基本特徵會造成我們快樂。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生物,人類對「好看」與否可能天生具有某種「本能」,也確實會對擇偶產生相當的影響;但隨着人類生存條件變化、社會的發展,這類「本能」的效果可能會減弱。

而回到問題本身來看,因果可能是倒置的。與其說「人類更喜歡和長得好看的人交配繁衍」,用「符合人類生存發展進程的,更可能會被認爲是好看/美的」來解釋,可能會更爲恰當。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