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两天刷到《祖宗十九代》,出于好奇点进去看了一下,经过一番问号脸后,还是没能坚持到影片结尾。

按理说这样的烂片,经过《逐梦演艺圈》的洗礼,观众的容忍度会高很多,毕竟是爆米花电影,权当消遣。但退出电影后,在相关推荐里,这样的电影莫名其妙的多,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用来洗钱的。

转眼一看导演,郭德纲,说得过去了。

郭德纲本业毕竟是相声,其他方面不专业也可以理解,毕竟现在乱象繁多的娱乐圈,只是踏踏实实赚钱的人也没什么问题。

事实上,郭德纲和娱乐圈绝大多数人气质并不相同,既没有陈道明这样的老戏骨身上浓重的艺术家气质,也没有郭敬明这样的年轻一辈身上浓重的商人气质。

相比于其他气质鲜明的艺人来说,郭德纲给人的印象要复杂许多。最典型的就是,作为德云社的班主,郭德纲就像一个油腻的精于世故的小老头。而作为艺人本身而言,底层出身的郭德纲又显得干净。

说相声的艺人郭德纲,如今在娱乐圈也是坐拥一分江山的人物。细细想来,郭德纲也是“吃过百家饭”,一步步从底层爬起来的励志典范,为了推广相声行业,也写过鸡汤书,参加无聊的综艺,拍过不少烂片,像一个为了钱什么底线都没有的人。

同时也有过许多争议,讲荤段子,师徒故事,江湖恩怨……这样一个郭德纲,又有血有肉,真实性情。

很难给郭德纲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这样的人,是如何站上今天的位置的?

二,

“高雅不是装出来的,孙子才是装出来的。”

1973年,郭德纲出生在曲艺之乡天津。郭德纲成长的年代,正是社会快速发展,浮华之气日渐弥漫,外来文化浸入严重,传统曲艺走下坡路的时候。

郭德纲出身在农村,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村人的出路并不多。念不了书,就要想办法学门手艺养活自己。1979年,七岁的郭德纲就开始跟着天津的评书艺人高祥凯学习评书,踏上了他艺术生涯第一步。

在郭德纲的少年时代,郭德纲拜过许多老师,学过许多类型的传统曲艺。1981年,十岁的郭德纲开始接触到相声,后来又跟着盲艺人王田雨学西河大鼓。第一个拜的有影响力的相声师父,是那时候的常宝丰。

除此之外,那时候的郭德纲还在接触各种类型的曲艺和不同的老师。在少年时代,农村出身的郭德纲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想要吸收外来的水分补充自己。所以说郭德纲算得上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这也导致了,后来的郭德纲精于各类曲艺,能融合各类所长,开创出德云社风格的相声。

学手艺自然是寄人篱下的,掩藏起自己的情绪,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没有背景,只能拼命。所以多年后的郭德纲会常常回忆自己那时候的经历,所谓“孙子才是装出来的”。

用郭德纲后来的师父侯耀文的话说:“郭德纲这一路走来,坎坷无人帮,势必会愤世嫉俗。”

“人生在世,无非就是让别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郭德纲最著名的奋斗史,大概就是三次进京了。

十五岁那年,学有所成的郭德纲考进了北京总文工团。那时候的郭德纲就已经有了清醒的思想了,第一次进京,为的就是“成名,成腕,赚钱”。

追梦的路是辛苦的,郭德纲在北京的剧场里做了一整年扫地倒水整理场地的活儿,近在咫尺的舞台却依然遥不可及。一年后,被现实打败的郭德纲回到了天津。

在天津的日子依然没有放弃过。那时候的郭德纲跟着小戏班子四处唱戏,从前学的能耐终于派上了用场,他大概也是开心的。每天活在劣质油彩和不停奔波间的日子就这样过了几年。

直到1994年,二十二岁的郭德纲不再满足于局限的生活,第二次进京。

那时候的郭德纲四处求人收留,但没人理他。越传统的圈子规矩越多,郭德纲就像在一门心思往秤砣里钻。他那时候成名成腕儿的心思淡了许多,只想要安稳的工作,进体制内,能有一份固定的收入,但依然不行。

结婚后,受尽挫折的郭德纲面临了更大的压力,他再一次下定决心,做了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再一次进京。

那时候在北京的日子过的可不好。跟着剧团唱戏,为了省钱,一把面条熬成浆糊吃,晚上走二十多公里路回自己的出租屋,凌晨四点的夜空下,只身一人在北京闯荡的郭德纲就像一只可怜的丧家犬。那时候他第一次哭,也是唯一一次哭。

后来,他结识了王玥波,一见如故,坚定了说相声的想法。1995年,郭德纲在北京创办了“德云社”。新的故事就此开始。

“只要他推开门喊我一声师父,这事儿就算完了。”

经历过风风雨雨,终于成了角儿的郭德纲,遇到最大的坎坷,大概就是师徒反目了。

2003年,德云社已经颇具规模。那时候的相声依然不算特别受关注,德云社结合百家,不像传统相声风格,在观众的漠视和同行的挤压下艰难成长。

当时的郭德纲已经有了名气,也收了不少徒弟。最得以的徒弟就是曹云金,后来和郭德纲反目成仇的,也正是他最得意的这个弟子。

两人的矛盾争议颇多,有人站曹云金,有人站郭德纲。但世事无常,外人总看不清事件全貌,具体的情绪,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曹云金离开郭德纲过后也自立门户,凭借着自己过硬的专业能力,也渐渐站稳了脚跟。

后来的一次演出里,主办方请了曹云金,也请了郭德纲,两人的休息室还正好面对面,两人也都知道对方就在对面。

那天演出结束,郭德纲一直在休息室里等着,希望曹云金可以进门看看他。郭德纲说:“当时我想,只要他进门叫我一声师父,我一定会留住他,所有的恩怨都一笔勾销。”

可终归是没等到,直到所有人都离开了,助手过来给郭德纲说,郭德纲才点头离开。那一刻的郭德纲或许多少是五味杂陈的。

“那一夜,我也曾梦见百万雄兵。”

郭德纲说过,只要他愿意,三个月就能捧红一个徒弟。

这两年来,德云社的发展可谓是如日中天,也终于再没有了那时候的尴尬境地。如今的德云社深受观众喜爱,同行业内部,德云社也是一家独大。甚至从某个角度而言,“德云社”近乎于代表了如今的相声。

随着岳云鹏的走红,德云社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两年来的岳云鹏、张云雷、孟鹤堂、郭麒麟……德云社走出来的这帮年轻人们,已经不能用单纯的“相声演员”来介绍了。他们身上涵盖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远远大于传统的相声演员。

德云社的相声听友们,也多了一个群体,“德云女孩”,把听相声变成追星,也成了这些年里很有特点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娱乐圈里,德云社系的艺人逐渐庞大,德云社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颇有些当年赵本山带领的本山系喜剧演员们的形势。甚至如今相比较而言,德云社的艺人们,在中国喜剧演员里,或许算得上半壁江山了。

包括跨界出演《庆余年》的郭麒麟,如今也算是真正的国内一流小生了。而作为相声演员身份,也是堂堂正正的德云社“少班主”,郭麒麟也正在努力的让自己够资格扛起这个大旗。如今看来,作为郭德纲的儿子,他很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带领以后的德云社越走越远。

这一切都离不开背后的郭德纲。

而如今的郭德纲,也终于完成了他少年时代的梦想,甚至犹有过之。郭德纲现在已经不常演出,但只要他出场的演出,都是一票难求。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老人,如今的郭德纲想要的是自己的这些徒弟,自己的儿子,能把德云社传承下去,能把相声传承下去。

那一夜梦到的百万雄兵,如今终于来了。

三,

人们常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实然是没错的。这些年里喜剧的走向都是这个方向,好像只能让人笑的喜剧算不上好作品。

另外一句话是:戏剧源于生活。

郭德纲今年四十七岁了,算得上正值壮年的尾巴上。回顾他至此的一生,每个阶段都是独自熬过来了,甚至没有什么人拉扯。

体验过生活疾苦,在生活的泥里摸爬滚打过一圈,才能笑着说出那些风轻云淡的故事。郭德纲把从前被认为“土”的相声硬生生变成了一种潮流,以一己之力,可想而知,他吃过多少苦。

相声圈有句流传的话:没有郭德纲我们还能善终,有了郭德纲,好死都难。

就是这样一个能折腾的人,造就了中国如今的相声行业现状,可他一开始进京,也只是为了能有人收留他,让他混口饭吃,所谓“我要给别人当狗,可他都不肯”,正是如此。

而如今的郭德纲本人,也并非娱乐圈里其他的“明星”能比,他有独一无二的气质,有好有坏,有血有肉,“即使不喝咖啡,也学会了吃完大蒜后要刷牙”。

郭德纲历经沧桑,如今俨然是一个成功后风轻云淡的老人模样,他的毕生心血德云社,如今也发展的红红火火。谁也不知道,在未来,他还能带领这些年轻人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也许正如郭德纲所说。

“人心弯弯曲曲水,世路重重叠叠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