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晋军将士们都期盼着一场热血的大决战,一听说要撤退,纷纷表示反对:“晋国国君避战楚国臣子,这是大耻。宴会之后,正在兴头上的楚成王问了公子重耳一句:“您将来如果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会怎么来报答我呢。

公元前637年,公子重耳被老婆姜氏灌醉后,离开了温柔乡、富贵地,重新踏上了流浪的旅程,去寻找渺茫的回国机会。

重耳一行人,先后经过曹国、宋国、郑国,最后来到了楚国。这一路走来,除了将死的宋襄公对他们礼遇有加以外,其他各国国君都对公子重耳极度轻视,曹国国君甚至还有意羞辱了公子重耳!

这次风尘仆仆地赶来楚国,公子重耳是希望能得到楚成王的支持,能回到晋国。

不过,连重耳自己也没想到,楚国国君给他准备了什么样的礼遇。

见到公子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大喜,竟然用王室接待诸侯的礼节来招待他:宴会上献酒九次,庭院中摆满了送给公子重耳的礼物,数以百计。

见到如此隆重的礼遇,在东周备受冷落的重耳大吃一惊,当场就想推辞。可狐偃却上前劝说道:“这是上天的意志,您还是安然接受吧!一个逃亡在外的人,竟然要用国君的礼节来接待,如果不是上天有灵,谁会让楚成王有这样的想法呢?”

重耳这才接受了楚成王的礼遇。

宴会之后,正在兴头上的楚成王问了公子重耳一句:“您将来如果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会怎么来报答我呢?”

见楚成王问起,重耳再拜稽首之后答道:“美女、宝玉、玉帛等等,国君原本就有;鸟羽、牦牛尾、象牙、犀牛革等等,楚国土地上都生产。那些流传到晋国的事物,都是君王的剩余,我还能用什么来报答您呢?”

被重耳这么恭维一番,楚成王很是舒服,可还是不甘心:“虽然是这样,可我还是想听听您会怎样报答我!”

这时重耳才郑重地答道:“要是托您福能回到晋国,将来万一晋、楚两国交战,在中原相遇,我愿意避开您三舍之地!如果仍然得不到您的谅解,那我只好左手执鞭、弓,右挎箭袋,与国君您周旋一番!”

“一舍”,就是三十里地;“三舍”,就是九十里地。

公子重耳大胆地说出先“退避三舍”、再与楚人正面较量,这惊呆了众多楚人。楚将子玉听了后,深感重耳太过猖狂,未来必将是楚国的重大威胁,一定要杀了他!

不过子玉的提议,却被楚成王给当场否决了。

之后不久,重耳一行人就被秦穆公接往秦国,并送回晋国、当上了国君。

公元前633年,因为宋人投靠晋国,楚成王率领大军前往围攻宋国。宋人丝毫不敢耽误,立刻向回国才五年的晋文公发出了求救信。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正式率军讨伐曹、卫二国,展开这场“围魏救赵”之战。可楚人却丝毫不为所动:虽然在晋人攻打卫、曹二国过程中,楚人象征性地派出了一支救援之师,可围攻宋国的主力部队却始终没有撤离战场。

在中军主帅先轸一番精心运筹帷幄过后,晋国不但成功与秦、齐结盟,还激怒了楚军令尹子玉,诱使他撤了宋国之围、来寻找晋军决战!

面对气势汹汹迎面扑来的楚军,晋军上下都跃跃欲试,都想立即就与楚人大战一场。可就在这时,主帅先轸却下达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指令:撤退!晋军将士们都期盼着一场热血的大决战,一听说要撤退,纷纷表示反对:“晋国国君避战楚国臣子,这是大耻!况且楚军长期在外,已经是疲惫之师,为什么还要撤退避战?”

晋军将士如此群情激昂,让晋军指挥层也始料未及。

为平息众怒,晋文公心腹狐偃站了出来,向众人解释道:“出师的理由充分,军队士气就旺盛;理由不充分,士气就会低下。这哪在于一时的长短呢?当年如没有楚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就不会有今天;现在退避三舍,就是报答他以前的恩惠。抛弃旧日恩惠而违背诺言,是我们理亏而楚人理直,这样会招致敌人怨恨、增加敌人士气,就不能说敌人是疲敝之师。如果我们撤退后楚人也回归楚国,那我们还有何求?如果楚人不退,那是我们国君撤退礼让、敌人大臣无礼侵犯,这就是他们理亏了。”

听狐偃说撤退是为了履行当年“退避三舍”的承诺,晋军将士顿时都无话可说,只得听从命令,先行撤退了。

后来晋军撤退到城濮,与楚军进行了一场大决战。最终,晋军战胜楚军,晋文公成功地称霸东周!

在提到城濮之战时,后人往往称颂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说这体现了他重信守诺的高贵品质,认为这才是他能成功称霸天下的关键因素。

可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真是为了报答楚成王礼遇之恩、信守自己当年的承诺吗?

晋国此次出军后不久,原来的中军主将郤縠就不幸去世。之后,在攻打卫国时立下战功的先轸被越级提拔成主将,是整个城濮之战的事实指挥者。

从先轸一生所经历过的战役来看,胜利才是他的最高目标,政治影响都在其次。以他的作战风格而言,绝不会为了虚幻信用而牺牲了战争的胜利。晋文公去世之后,秦人借道函谷,前往攻打郑国。作为晋国正卿,先轸当即决心要伏击秦军。当有人指出秦穆公对晋国恩重如山时,先轸马上就予以否定:“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晋文公当年流浪到楚国时,楚成王不过是礼节上更加隆重些,并没有其他的特别帮助。况且楚成王之所以隆重接待重耳,是希望能从晋国的内乱中占得便宜,有别有用心之嫌。比起楚成王,秦穆公对晋国的帮助要大得多。先轸连秦穆公恩惠都可不管不顾,对楚成王的礼遇之恩,又怎么会如此重视、非要报答不可?

所以,在晋军指挥层在下达“退避三舍”命令之时,肯定是别有深意。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曾提及晋军之所以要先行撤退,是为了拉长楚军供给线。可城濮之战从开始到结束,不过持续了两三天,并非长期的消耗战。拉长楚军粮草供给线,不会对战争的胜负造成决定性影响,这并非晋军“退避三舍”的主因。

要想更清楚地探讨晋军“退避三舍”的内在原因,就必须要从城濮之战的进程中去查找。

城濮之战是一次战略大决战,但参与战略决战的双方,实力却极为不对等。

晋国军队此次,总共出兵七百乘,依靠秦、齐、宋三国军队的帮衬,才能勉强地与强大楚军平等相抗衡。

为了确保胜利,晋军不得已而采取了欺诈之术:其一,是让下军战马全部披上了虎皮,伪装老虎群率先冲垮了陈、蔡之师;其二,晋国上军先伪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冒进突击,然后由中军截断横击,将其击败!

晋国军队之所以不敢光明正大地与楚军正面对决,而要使用诈术,就是因为楚国军队实在太过强大。早在齐桓公称霸时,在召陵楚军就凭一己之力与诸侯联军周旋了数月之久,基本不落下风。为了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先轸不得不为此殚精竭虑。在战争中使诈,也就成了先轸确保胜利的一种必然选择。

两军正面对垒时,在众目睽睽之下使用诈术,就更需要找到一块合适的战场。如果战场视野良好、毫无遮挡,像战马披虎皮、假装撤退的诈术就很难骗过敌人。

楚军子玉撤掉宋国之围,前来找晋军决战之际,晋军当时大多驻扎在曹国。一国都城附近,无论这个诸侯国再怎么弱小,周边环境都不会是荒芜之地。都市的繁华地带,怎么会突然涌现出来那么多猛虎?况且,都城附近环境大多视野开阔,伪装逃跑的战术也难以掩人耳目。

为确保诈术的成功实施,曹国绝不会是个理想的战场。所以,指挥城濮之战的主将先轸才特意把战场选在了有莘之墟——有莘国的荒废旧址。既然是荒废之所,必然是人迹罕至、草木繁茂,易于遮挡敌人视线。在这块战场上,战马假装老虎、军队设伏击都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因此,晋军之所以要“退避三舍”,是要撤退到战前预选的合适战场,而不是为了履行晋文公当初的承诺。重信守诺、报答楚成王礼遇之恩,都不过是晋人掩饰真实战术意图的借口。

城濮之战是东周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场战役,决定了东周新一代霸主的归属。然而正因如此,城濮之战也被后人套上了太多的耀眼光环,使得后人对前人的作为也生出了不少曲解。像晋军的“退避三舍”,就被后世人为地拔高了。

真实的历史,“退避三舍”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晋军为确保能成功实施诈术、顺利撤到预定的合适战场,不得已而推出的一种障眼法。如果当时晋军所驻之地就适合实施诈术,晋军也许就不需要“退避三舍”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