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楚国的一个贤臣——斗榖于(wū)菟(tú)。

名字很拗口,因为他的名字是当时楚地方言音译过来的。

“榖”即乳的意思,“於菟”是老虎的意思。

春秋时期起名特别随意,大家应该已经习惯了,一大堆人叫黑臀(屁股有黑色胎记)、黑肱(手臂上有黑色的胎记)。

——请注意,取这些名字的,很多都是国君、卿大夫。

斗榖於菟,如果用意译,就是斗乳虎,意思是喝老虎奶长大的孩子。

从名字,我们就知道这孩子出身多坎坷。

斗榖於菟的父亲,是楚国令尹斗伯比。

斗伯比与自己的表妹——国公主自由恋爱,偷偷生下一子。

国夫人知道女儿的丑事之后,把这个孩子抛弃在云梦泽。

后来,国国君打猎,看见有一只老虎在哺育婴儿,感到怪异又恐惧,遂将此事说与自己的夫人听,夫人便如实相告。

于是 ,国国君就把女儿嫁给了斗伯比。

这个喝虎乳长大的孩子,也终于有了合法的身份,回到人类社会中。

斗榖於菟入主楚国政坛的契机,也比较曲折——正逢国家大乱。

他的前一任令尹子元,楚文王的弟弟,是个恋爱脑。当国期间,看上了楚文王遗孀——息妫。

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桃花夫人,因美貌亡了息、蔡两国。

子元执政之后,在息妫所住的宫室旁修建馆舍,演奏舞乐,千方百计讨好这位未亡人。

没想到息妫不领情,说:“这种乐舞,先君是用于军事演习的。现在令尹不用于对付仇敌,却在我这个未亡人身旁演奏,实在莫名其妙。”

这原本是讽刺的意思,结果到了子元耳中,竟成了鼓舞之语。

于是子元没事找事,强行发动了一场战争,领着六百辆战车就去攻打旁边的郑国。

郑国也很无奈啊,飞来一口大锅,只能向各路诸侯求援。

当然,子元也不是真的想打郑国,他只不过是没听懂息妫的婉拒,急于证明自己而已。

楚军到了郑国的城内,数落了郑国几句以后,就退军了。

然后作出一副得胜归来的样子,喜滋滋去向息妫邀功,以期得到她的垂爱。

息妫估计是仍旧没有搭理他。

子元就索性自己搬到楚国王宫里住。

这就过分了。

息妫的儿子楚成王能忍?

忠于公室的臣子能忍?

子元这一系列骚操作使得楚国大乱,内政不稳,又树敌于外,最终,国人忍无可忍,斗榖於菟所在的若敖氏家族就出手了。

斗班把子元杀了,斗榖於菟被推举成为下一任令尹。

为何好处落到了斗榖於菟头上?

因为他在这段时间,做了一件特别高风亮节的事情——毁家纾难。自散其家业,以挽救国难。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果故事到此即止,我们或许可以怀疑此人在沽名钓誉、以小博大、花钱买令尹位。

但斗榖於菟上位之后的作为,却真的是无可指摘。

根据《国语》记载:斗榖於菟任令尹期间,不事聚敛,但凡有财,全部散尽,身贫而忧社稷。

最艰苦的时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楚成王知道此事之后,特意在朝堂上置放干肉,让令尹饥饿时能够随意取食。

此外,楚成王多次想给斗榖於菟涨薪,但一提此事,他就辞官逃跑。

《论语》中说,斗榖於菟三次主动辞去令尹位,让给更贤能的人,让位时毫无不悦之色,认认真真地把过往的工作交接给新任令尹。

不过,上述的记载,多局限于道德层面。具道德,未必表具才干。

那么,斗榖於菟的执政水平如何呢?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楚成王时代楚国的国力。

虽然没有太多细节性的描述,但我们知道,在齐桓公薨逝之后,中原的盟主地位迎来一场激烈的争夺,两位种子选手——宋襄公、楚成王,撕扯来撕扯去,最终在泓水之战定下胜负。

就是那场宋国坚决不肯偷袭正在渡水的楚军,然后被楚军击溃的著名战役。

如果没有晋文公异军突起,楚国在泓水之战后,稍微努努力,差不多就是新一任盟主了。

楚成王这个国君也是比较靠谱的,和斗榖於菟配合得也比较默契,二人合力将楚国从乱局中扶正,一步步走到离霸主地位一步之遥的程度。

没错,一步之遥。

就败在一个突然崛起的晋文公手中。

因城濮之战战败,楚国先前收服的那些中原小国,一夜之间全都叛变,投入晋国的阵营。

但要注意——城濮之战时,斗榖於菟退位已久。他最后一次让位,让给了有战功但又年轻气盛的子玉。

斗榖於菟当时应该是自以为已经带着国家走上正轨,于是把最后建功的机会交由后辈去完成。

但没想到,后辈的一次错误决策,击溃了他与楚成王多年的苦心经营。

功亏一篑。

听读《春秋左传》时,很少见完全没有污点的人物,就算是鲁国“三不朽”的代表人物的臧文仲,就算是孔子心里最喜爱最敬重的子产,都有这样那样被时人或后人诟病的点。

但斗榖於菟无懈可击。

大概能与之媲美的,得是周公旦这种级别的人物了吧。

对斗榖於菟的记载里面,有没有刻意美化的成分呢?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没太大探讨的价值。

我们当然清楚史书是有选择地记载的。

但需要去关注的是:

因为斗榖於菟所在的若敖氏后期被灭族,春秋战国乃至秦以后的人,已经没有必要为政治目的刻意高捧他。

换言之,对斗榖於菟的称赞与纪念,是一代代士人乃至百姓所真正认可的。

这就叫“人心所向”。

我们的国人,何以有很重的“明君贤相”的情结?那正是因为早在上古,就有人做了表率。

前人做了表率,后人就有了理想。

史册一页页翻过去,那些身先士卒的、鞠躬尽瘁的、心忧天下的、奋不顾身的人,如川流不息,延续出一种光辉的精神力量。

很多时候,在读史料时,我也常常会为几千年前的人物陷入感动或憾恨的情绪中。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有些精神,确实是历百世而不易的。

时人看他,后人看他,今人看他,得出的都是一样的结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