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雄并立的格局,理论上来说七雄都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不过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只有秦、楚、赵三家。

秦国不用说,自商鞅变法后一直是强国,统一天下的机会很大,最终也笑到了最后。楚国是当时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其一国疆域是其余六国的总和,但是楚国缺少名将,知名的将军只有项羽的爷爷项燕,最后还死于王翦之手,加上经济文化落后错失了统一机会。

战国七雄

最可惜的要数赵国了,赵国和秦国共祖,民风彪悍,赵人长期和匈奴作战,可以说在军事上属于百战之国,名将有赵奢、司马尚、廉颇、李牧、庞煖、扈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更是有了战国时期最精锐的骑兵,但是最后赵国却没有统一天下,反而被秦国所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小编觉得大致原因如下:

其一、农业落后

长平之战

赵国的军事实力一点都不弱于秦国,但是农业生产却远远落后于秦国。翻看与赵国相关的战争,经常出现“赵饥”、“断粮”、“借粮”的记载,在最关键的长平之战中,前线正在打仗,后方居然断粮40多天,以至于出现人吃人的局面。后来的邯郸之战,赵国再次断粮,被迫向齐国借粮。可以说落后的农业严重制约了赵国的发展,那么赵国坐拥河北平原为什么农业不行呢?事实是在战国时代,河北平原绝大部分地区是沼泽地,今天的白洋淀就是那时候大泽的残余。因此,赵国守着金山却不能用,实在是可惜。

其二、赵国内乱频繁

赵武灵王

赵国自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28年亡国,十代君主中有五代发生严重的内乱,其中以公元前295年的内乱影响最大,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在内乱中活活饿死,诸子争位导致大量的人才或被株连,或逃亡别国,赵国由盛转衰。更要命的是原本由赵武灵王打下的军事要地被人重新夺走,竹篮打水一场空,内外局面都陷入被动,此消彼长,秦国反而平稳发展,愈发强大。

其三、重武轻文军纪不严

廉颇蔺相如

赵国名将如云,但是善于处理内政的文人却少得可怜,只有蔺相如和虞卿稍微有点名气,可惜都是英年早逝,如此赵国的朝政一直都被武将左右。公元前245年,悼襄王命令乐乘接替廉颇, 结果廉颇居然领兵攻打乐乘,致使乐乘逃跑,而廉颇自己最后也逃亡到魏国;公元前229年, 赵王迁命令赵怱、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统兵,结果李牧拒不接受命令,最后才被杀掉。这种武将不服从君命的情况在秦国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在赵国却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四、昏君执政,奸臣频出

赵孝成王

赵国在成为诸侯之前还是有不少明君的,如赵文子、赵简子、赵襄子等,但是自从赵国成为正式诸侯后就开始昏君辈出,能够勉强称为明君的赵武灵王晚年废长立幼导致国家内乱。后面赵孝成王临阵换将,导致长平战败,国家精锐损失殆尽。赵王迁听信谗言杀死国家柱石李牧直接导致亡国。与昏君配套出现的必然是奸臣,如巨奸郭开贪财卖国,直接导致赵国灭亡。

综上所述,赵国总体上经济落后,政局不稳是未能统一天下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