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长久以来都实行过不少的政策,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成功的政策会延续王朝的生命,而失败的政策则会加速摧毁王朝。鉴于此,往往一个行之良久的政策一般不会轻易被替换,新兴的朝代最多也是轻微的改换一些不利的措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前朝的政策。可以看作是换汤不换药。如同门前的树,长大了只会修剪一下枝叶,好让它更好一些,不会动到根干,但是一旦根死掉了,就会直接挖掉一样。

歪史前面分析过一个有效的政策一般持续600到800年左右,只要在这个周期之内,任何一个王朝都不会改变旧的制度。而到了这个周期的边缘,则会有新兴的王朝把旧王朝和旧制度一起扫进历史的尘埃。历来的制度从没有一个超过800年,可以视之为制度的生命大限。

歪史发现,有时候,相似的制度,在不同的周期内,它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譬如春秋时代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度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这两个制度虽然名字不一样,设置的初衷不一样,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制度越来越类似,结果却大相径庭。

两个制度主要特点:

三军六卿制度:晋文公四年,在城濮之战前改革原来军制,设上、中、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地位从高到低分别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后来演变成在战时中军将为主帅,其他将佐为将,平时归国中军将担任执政官,其他将佐担任卿士。并按照“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如中军将病逝之后由中军佐任主将,其他的各晋一级,然后再选拔一位人才担任下军佐。这一制度称为三军六卿。

九品中正制度:黄初元年,曹丕采用陈群的建议,改革汉武帝退休的察举孝廉制度,选拔官员依然仰仗郡国评议,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该制度将人才分为九等,也就是九品,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可以看着是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这个制度收了郡国自认人才的渠道,郡国要是想任用人才只能依靠这个制度来。

两个制度设置初衷

至于设置初衷,三军六卿制度是晋文公为了适应战争而设置的临时军事制度,但是后来变成常设,随着赵衰、赵盾两人以中军将担任执政官的情况下变成了稳定的卿士制度,诸军将佐选拔主要在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家选出,随着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等覆灭,三军六卿成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个卿族轮流把持晋国的工具。


随着时间推移,在六卿成型之后,因为轮流执政,所以权力均沾,都有机会获得晋国公室给了赏赐他们的军功,当时赏赐的办法就是封地,几大家族后来的封地包括了晋国的所有土地。公室如同周天子,直辖地一天天减少。卿族之间又矛盾四起,借助赵氏之乱,范、中行氏被攻灭。剩下四卿,再后来赵氏联合韩魏攻灭智氏,晋国只剩三卿,三军六卿制度完全破产,晋公室失去作用,随后被废,韩赵魏成为诸侯。

九品中正制度开始时候,因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度导致产生一批的士族,这一些士族把持了大权,他们通过商业胡吹抬高彼此升价,地方上又被地主阶层控制,他们没有人吹捧就不会有名望,自然没有办法晋升,导致地方和朝廷无法协调,原有的察举制度无法适应新时代,于是陈群建议设置九品中正制度,用律令的办法规定门户,依据家世、德能、才能等制定士族谱系。又叫九品官人法。曹丕篡位之后开始设置,可以看作是对协助曹丕篡位的士族的一种回报。

曹丕在制定这个制度的时候,一方面希望收回地方门阀私下互相吹捧的浮夸风气,一方面想收买士族的心,以便平衡地方和朝廷的隔阂,也顺便控制日益壮大的士族势力,好让自己的篡位看起来没有那么卑鄙。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名士吹捧的歪风不仅没有遏止,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度完全将权力固化,别说出身寒族的人想做官,就是次一级的士族也没有机会出人朝廷,他们最多出任相对低级别的职务。

朝廷上被几大家族完全控制,东晋时代,甚至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此后,庾家、殷家、桓家、谢家等都把持朝廷大权。地方上则一人得道,他们家族只要一个祖宗就能出任各地要职。朝廷都没有能力牵制。甚至为了获取大家的支持,不得不屈尊附和。承认和增加他们的权势。


比起三军六卿制度,九品中正制度更加的有生命力,因为曹丕确立的制度,此后的各个朝廷都迎合固化他们的特权,只是为了获取他们的支持,第一种人是通过篡位获取政权的人,要想江山牢靠就要向势力庞大的家族递交投名状。投名状就是给他们更大的特权。第二种人是非华夏族入主建立政权的,譬如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些胡族为了减轻敌对,方便统治,往往要给原来的有实力的家族一些更大的特权,让他们作为背书者,稳固自己的统治,可以视作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最后,九品中正制度在隋炀帝时期,为了摆脱世家大族的控制开创了科举制度,但是隋朝也因为关陇贵族的反对而导致李唐建立。九品中正制度带着世家大族在科举制度的兴起后逐渐消失在历史中。

两个制度相同点

虽然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但是两个制度的共性是一样的,前期为了改革弊端,适应新的时代。中期固化成为部分家族的专用渠道,后期随着家族的覆灭制度也消失,或者说寄生在他身上的家族随着制度的衰败而衰败。

他们也有不同的共性。那就是,三军六卿制度成功稳定的让晋国在春秋争霸的战场上不落下风,即使一时失败,也很快重新崛起,晋国国君怎么换,诸卿的权势不变。

而制定九品中正制度之后,在汉末乱世基础上衍生出了长达三百年的两晋南北朝,大大小小诞生几十个政权,都是短命政权,但是士族的权势不变,无论谁来,他们雷打不动。皇帝轮流做,士族权力不变。

俩个制度区别点


如此类似的制度,为什么前者导致晋国稳定,后者让两晋南北朝动乱不堪?

歪史认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区别,除了两晋南北朝在当时所处制度周期之内,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推行新的制度。只好依据现有的,而现有的制度特点就是,门阀士族的权力不受约束,新兴的朝代为了获取天下,只好向他们妥协,不分汉人胡人,类似王与马共天下的翻版。

无论旧朝新朝,要想稳定,就必须依赖门阀,这样无异于给门阀一个保护伞,就是管你皇帝是谁,我的权力不能减少,这就导致他们对皇帝是谁根本不在乎,所以产生走马观花似的朝廷更迭。门阀大家则稳坐钓鱼台。

他们维持权势的方法就是联姻保持血统,直到李世民时代崔、卢、李、郑、王五姓士族为维持门第清贵,这五姓士族鄙视他族之“浊”,自恃其族望,为保持血统之纯净。耻与其他诸姓为婚。譬如,宰相薛元朝求婚未可,更是将未娶到五姓女列为了人生三大遗憾之一。可以想象一下两晋南北朝时期他们有多骄横狂妄!


直到唐高宗时代,还下诏世家大族不得私自联姻!

唐高宗:“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

即使这样,仍然私自为婚,摧毁他们的不是血统,也不是皇权,而是科举制度。


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度之所以稳定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一样,因为固定的升迁流程,相对公平,谁家都可以有机会执政,即使执政也没有办法一意孤行,必须在意其他家,所以相对克制,四处征战的环境也让各家可以及时的获得军功来扩大家族影响力和势力,即使没有主政也不怕一家独大,因为各家有自己的封地,再不济可以回到封地等待东山再起。正因为这样的盼头,要想给家族增光,就要维护晋国的霸权,好让其他家族服气,证明自家的实力。这也间接保证了晋国霸权长久不衰。

而门阀士族只要一家兴起,往往自家子孙遍布各地,不要命的打压其他家族,完全挤压其他主要竞争对手,这也导致其他家族联合起来反对掌权者,毕竟保命要紧,忠臣孝子那是屁话,往往顺带摧毁朝廷,建立新政权。这一些门阀只有显贵的门第和可以入主朝廷的身份,没有任何实际封地,没有后退的余地,在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必全力以赴,而反之,自家利益不受损的时候,宁愿坐山观虎斗也不保卫朝廷。于是朝廷走马观花似的更换,无论谁做皇帝,世家大族一样显赫!

另外,两个制度主要服务的对象都叫晋,都大概稳定了160年左右。但是晋国稍微稳定,晋朝动荡不安。本文歪史原创,谢绝抄袭搬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