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位能否平穩的過渡,對於一個政權的正常運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於是就出現了嫡長子繼承製。

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由皇后所生的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在一夫多妻的古代,小老婆稱爲庶,生下的孩子稱爲庶子。按照周朝的宗法制,最高的統治者是周天子,統治全國的土地和臣民,而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只能是嫡長子,至於這位嫡長子賢良與否,不在考察的範圍之內。如果沒有嫡長子,那麼就選擇地位最高的庶妻的兒子做繼承人。

這條制度在西周和東周時期還能夠施行,但是在東周的後半段的戰國時期,基本上就形同虛設,根本沒有人去遵守。先來看一組數據。

我國第一個朝代秦朝的兩位繼任者胡亥和子嬰都不是嫡長子。兩漢時期一共有三十多位皇帝,能夠勉強說是嫡長子繼承的不過七人。唐朝皇帝一共二十一位,但是隻有兩個皇帝算是嫡長子繼承。宋朝十三位皇帝只有兩位是嫡長子。明朝十六位皇帝只有五個是嫡長子,清朝則是一個嫡長子都沒有。

所以說自從進入封建社會,嫡長子想要繼承皇位幾乎是秒如塵埃。秦朝、隋朝、唐朝算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三個巔峯,但是嫡長子都沒有好下場。扶蘇被趙高聯合胡亥發配到邊疆,最後被一封詔書處死。隋文帝長子楊勇就是被楊廣誣陷,然後被處死。李建成直接就被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當場射殺,由此可見嫡長子是沒有好下場的。

爲什麼這項綿延幾千年的制度會長期被人忽視呢?因爲這根本就是一項極度不合理的制度,嫡長子制度本質上是一種以血緣的貴賤爲依據的制度,假如沒有嫡長子怎麼辦?嫡長子沒有爭奪皇位的能力怎麼辦?嫡長子根本就是個傻子怎麼辦?

所以這種制度在專制皇權出現之前,這種繼承製度勉強能夠維持,但是隨着皇權的加強,皇子對皇權的渴望程度加強之後,爭權奪利就會變的異常複雜,況且在很長時間之內,皇位的繼承問題並不是皇帝一人就能說了算的,比如漢朝的外戚專權,比如唐朝的宦官把持朝政,這些情況的發生都會導致嫡長子制度不能正常運行。

所以這種嫡長子繼承只職能存在於書中,在真實的情況下,只有嫡長子德才兼備,能夠穩定住大局,籠絡住人心,才能夠順利登基。如果皇帝不想王朝短命,那麼還是選擇一個靠譜的繼承人才是王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