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代帝王陵中,秦漢以前的墓,都是坐西朝東,東漢時改爲坐北朝南,以後形成制度。而鳳陽明皇陵卻相反,墓坐南朝北,其原因是,朱元璋出生貧寒,在他十歲的時候父母、兄嫂相繼去世,只能草草安葬親人,以至於——出殯沒有棺槨,用舊衣裳包裹,再掩三尺黃土(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
吳 晗《朱元璋傳》中記載了這個故事,安徽鳳陽發瘟疫,死人很多,朱元璋家死的最後沒有棺材葬了,用草蓆裹着自己的父親去下葬,當抬到一山坡時遇大雨,就放下草蓆去躲雨,當雨住回來時,山塌下來把父親埋了,這叫“天葬”,正好此地是風水寶地,後來竟出了朱元璋等16位皇帝。
20年後,朱元璋成爲吳王,這當然是通過自己與命運的抗爭所得。此時他想起已故的親人,命人赴濠州修繕父母陵寢。稱帝后,欲改葬,有人進言,祖墳的方向是不能改變的,原來屍體是怎麼放,就怎麼建,否則會“泄山川靈氣”,於是,朱元璋在祖墳的基礎上,培土加封,佔地2萬餘畝,周長二十八里,其內“宮闕殿宇,壯麗森嚴”。
歷代帝王都自命爲“真龍天子”,他們祖宗的墳址,大都有“龍脈”之說。朱元璋由窮和尚一躍稱王稱帝,富有天下,他父母的葬地自然變成“風水寶地”。京滬高鐵在修建過程中,爲避讓明皇陵,多建了6公里的橋樑,多挖了285米隧道,施工橋樑增加了5931米。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