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間最美四月天,此時陽光明媚,也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藍色的天空中,色澤絢麗、隨風舞動的風箏,藉着人們手中線軸的收放隨風搖曳,那必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

別看這手中小小的風箏,卻是有着2000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古人口中的紙鳶,還是現在的風箏,都有着非同尋常的價值延伸,這也許就是它得以傳承至今的主因,如今,風箏已經發展成爲會友、慶典的載體和健康身心、民間工藝文化的象徵。

對雲龍鎮曙光學校的師生們而言,放風箏是一項樂趣,更是一份榮譽和傳承。每年春天的風箏賽上,他們都會在賽場上盡情放飛自己製作的風箏。

圖爲鄔亞琴製作的風箏牡丹盛放。

兒時情懷

他把風箏帶進了學校

在雲龍村,沿着河岸漫步,就會看到一座“民國風”的建築,這裏現在是雲龍鎮曙光學校。這棟房子建於1922年,類似四合院的形式,東、南、北三面皆爲二層樓校舍,西面爲六間屋面的大會堂,東首正門額上寫有“雲龍學校”四個正楷大字。整幢建築用料考究、結構精緻,保存狀況完好。這所學校除了擁有百年曆史的校舍,它還有一個身份也很了不起,那就是鄞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製作”的傳承基地。

圖爲雲龍學校。

這所學校何以成爲非遺傳承基地,這離不開老校長張定華的努力。今年70歲的張定華已經退休,但是說起曙光學校,說起風箏,他彷彿有說不完的故事。

張定華是上海人,小時候一直生活在上海,他說,以前家附近有個公園,有一次他去公園玩,看到有個小孩在放風箏,看着他手裏的線時而放鬆、時而收緊,風箏越飛越高,張定華甚是好奇,他多想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

回到家,他找來舊報紙,把筷子劈成細竹籤,翻出母親針線盒裏的棉繩,回憶着別人手中風箏的樣子,做出了一個三角形的風箏,當張定華拿着自制風箏去公園裏放飛時,風箏每次放不了多高就會掉下來。之後,他還嘗試做過很多次,但每次放飛效果都不太理想。

圖爲曙光學校一角。

1963年,隨着家人來到寧波後,張定華在橫溪中學上完了初中,在雲龍務農一段時間後,他成爲當地一名老師。張定華說,他一直對風箏保持着特有的熱愛。

2004年,張定華從寧波市青少年宮得知市裏要舉行風箏比賽,在確認自己的學校也有參賽資格後,張定華報了名,但是僅憑興趣愛好,要想在比賽中嶄露頭角,顯然很難。他後來得知市青少年宮有一位李老師專門負責教風箏製作、航母模型製作,對風箏放飛的高度、角度頗有研究,於是,張定華帶着學校相關負責的老師上門請教。後來他又得知奉化有一所學校也一直保留着每年舉行風箏比賽的傳統,對放風箏比賽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張定華又帶着孩子們去現場取經。

在那年的風箏比賽上,第一次參賽的曙光學校的孩子們就獲得了“梁祝杯”寧波市風箏比賽團體第一的好成績。自此,風箏課成爲學校的一堂特色課。之後的兩年,學校又連續奪得風箏比賽團體第一,這也爲學校後來成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製作”傳承基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身負重任,

她將風箏製作傳承下去

42歲的鄔亞琴是曙光學校的一名語文老師,也是一位風箏製作非遺傳承人。她說,當年她和張定華校長一起被評爲鄞州區第二批非遺傳承人。

2004年,鄔亞琴來到曙光學校,也是從那時起,她和這所學校、和風箏結下了不解之緣。“我當時兼任少先隊大隊長,經常要組織學生去各地參加比賽,但我們學校的學生掌握的特色技能並不是很多。”鄔亞琴說,在老校長張定華的帶領下,學生們那一年居然奪得了風箏比賽的一等獎,這讓學生們信心大增,學校也把風箏課確定爲學校特色課程,每年都會報名參加市裏舉行的風箏比賽。

鄔亞琴說,前面3年的風箏比賽,主要考覈的是學生放風箏的高度和角度,並不要求風箏製作,2008年,“梁祝杯”市風箏比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參賽者除了要會放風箏,還要現場扎風箏,可學校里根本沒有擅長扎風箏的老師。

在四處打聽之下,鄔亞琴得知奉化有一位擅長製作風箏的民間藝人,於是,鄔亞琴特地跑到奉化去拜師學藝。“當時天氣非常冷,我轉了好幾輛公交車,一路打聽才找到了那位老師傅,老師傅人不錯,我說明來意後,他答應了教我扎風箏。”

鄔亞琴說,別看小小的風箏構造簡單,做起來卻比想象的難得多,每一個細節處理得不到位,都會影響最後放飛的效果。鄔亞琴從小不擅長做手工,但是爲了不負衆望,學成後能把更好的手藝教授給學生,她幾乎每隔一週就跑奉化,一連跑了大半年。

圖爲鄔亞琴手把手教學生製作風箏。

出師後,鄔亞琴手把手地教學生們如何扎風箏。“在教授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每個孩子的靈動,也看到了孩子們做事的執着。”鄔亞琴說,有時候風箏做好了,因爲風箏線的角度扎得不對,或本身重量太重,風箏飛不上天,學生們會一次次地嘗試,直到成功。

開設風箏製作課,至今已有十多年,鄔亞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迎來一張又一張新面孔。“我要讓孩子們明白,哪怕他們的起點不高,但只要努力,同樣可以擁抱天空、放飛夢想。”鄔亞琴說。這其中,有一名姓徐的學生讓鄔亞琴記憶特別深刻,她說,這孩子之前的成績在班裏是墊底的,一直很自卑,但是鄔亞琴觀察到,他動手能力非常強,於是讓他參加了學校的風箏社團,在社團裏,孩子製作的風箏讓同學們刮目相看,也在市比賽中得了獎,人也變得越來越開朗。

圖爲風箏製作非遺傳承基地。

2010年,曙光學校被授予“鄞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製作)傳承基地”,作爲非遺傳承人的鄔亞琴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她說,現在除了教自己學校的孩子製作風箏,她也經常到區非遺館和各鎮街的文體課堂開展講座。她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更多的人瞭解風箏,在風箏製作過程中感受它的魅力。

每一隻風箏

都是一件藝術品

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3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了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爲今日多線風箏。到了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爲傳遞信息的工具。如今,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其實,每一隻風箏背後都蘊含着豐富的民間文化韻味,從選料、綁紮風箏的骨架,畫色、花紋、樣式等各有考究,這也正是風箏的迷人之處。

圖爲學生們在製作風箏。

曙光小學,這個不大的學校裏,專門爲風箏製作騰出了一個寬敞的教室,這裏排列着學生們創作的各色風箏,有西瓜、蝴蝶、燈籠、臉譜等不同形狀,也有“奧運五福娃”“牡丹盛放”“祝賀世博會開幕”等不同主題的風箏,斑斕奪目,令人讚歎。

仔細看去,每隻風箏無一不是極爲精緻的藝術品,骨架線條流暢,每幅圖案都是精美的工筆畫,細如髮絲的線條均勻流暢地鋪展開來,沒有美術功底的人絕對無法完成。鄔亞琴說,做風箏的每個細節都頗有講究,骨架所用的毛竹最好選用3年以上,竹節長、紋理順、不遭蟲蛀、未遭雨淋的中段竹子爲佳。染顏色也很講究,每種顏色必須染3遍以上,才能保證色彩均勻,過渡自然。一件優秀的風箏作品,在陽光下一照,色彩均勻,纔算合格。一件好的風箏作品,要一絲不苟,嚴絲合縫,工序複雜,需要長時間才能做好。

說起懸掛在學校正門牆面上的一件巨大的風箏作品“雲龍騰飛”,鄔亞琴充滿自豪:“這隻風箏無論是它本身,還是對於我們學校來說,都很有意義。”這是一隻硬翅風箏,風箏頭部畫着龍頭,惟妙惟肖;上翅部位左右兩邊畫着並不對稱的龍身和龍爪,威武靈動;下翅部位是一片猶如仙境般的雲海;翅身正中是4個紅色的大字“龍騰雲海”。鄔亞琴說,2010年4月,爲迎接上海世博會召開,寧波市舉行了一次風箏比賽,比賽的主題是“和諧天空·放飛希望”。爲了讓風箏的形象更有意義,大家幾經商量,最後決定用“龍”和“雲”的形象來製作風箏。“當風箏飛上天空的時候,底下的人隱約能看到龍頭,大家都問我們是哪裏的學校,都誇讚這個風箏很有意義。”鄔亞琴說,那次比賽他們取得了寧波市團體第一的好成績,雖然很多年過去了,風箏紙也已經泛黃,但這隻風箏一直被懸掛在顯眼的位置。

對於傳承,鄔亞琴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認爲,製作風箏不一定需要多麼高超的技藝,也不是爲了把風箏放飛得更高,而是要在製作中感受風箏的魅力和它的文化內涵,同時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昇華。

來源 | 鄞響客戶端

編輯 | 超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