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许多人总喜欢说,姜维多牛,蜀军抵抗意志多强烈,后方还有多少座城池,没有投降魏军。
问题是,说出个天花乱坠来。
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魏军已突破秦岭、巴山天险,深入到川中平原了。事实上,在后主投降前,姜维已弃守剑阁,钟会大军都已驻军到了涪县;而且还派军继续追击姜维了。

[注]:姜维等闻诸葛瞻败,未知汉主所向,乃引军东入于巴。钟会进军至涪,遣胡烈等追维。

翻开历史书,中原王朝统一天下,没有比征服蜀地困难的地区了,因为秦岭、巴山天险,人力太难越过了。
但是翻开历史书,中原王朝统一天下,也没有比征服蜀更容易的地区,因为只要中原王朝主力深入川中,川中不战而降,那几乎就是传统习惯。
基于蜀中的力量,无力与越过秦岭、巴山天险的中原主力部队决战;
基于巴蜀的利益,也不会与越过秦岭、巴山天险的中原主力部队决战。
川中利益集团的逻辑非常简单。
我们力量很强大,怎么依托几百里的秦岭、巴山之险,都无法把敌人堵在境外?
如果我们前方的将士抵抗决心很强大,怎么依托几百里的秦岭、巴山天险,还要一路转进、转进、再转进,以至让敌军主力深入川中平原呢?
事到这般田地,还奢谈抵抗前方将士抵抗意志多强大,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当时不只是邓艾深入蜀中腹地了;
钟会大军也深入蜀中腹地了。
在后主投降前,钟会已驻扎在涪县了,随便拿一份地理地形图就可以知道,当时的钟会,也是标准的深入蜀中腹地了。
02
邓艾深入蜀境前,姜维已退到剑阁了。
姜维退到剑阁,是一个概念呢?
就是魏军已占据了汉中。
不论我们怎么强调剑阁天险,有一个事实也无法抹去,那就是姜维已把汉中丢失了。

[注]:维遂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闻其已破,退趣白水,遇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守剑阁以拒会。

蜀汉失去汉中,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在刘备、曹操争夺汉中时,人们普遍也认为,没有汉中,蜀国没有任何安全感。

[注]:诸葛亮以问从事犍为杨洪,洪曰:“汉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发兵何疑。”

在姜维退守剑阁的背景下,就算刘备诸葛亮在世,恐怕也会感觉,蜀汉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有人因为,汉中还有两座地池控制在蜀军手中,所以汉中并没有失守。
问题是,蜀军主力已被逼得退到川中平原,魏军主力也跟入川中平原。在这种背景下,咬文嚼字的说,汉中并没有失守。
这就好像星爷影片中的台词了。
男角说,当时你一丝不挂的站在我面前。
女角说,你胡说,我当时还穿着丝袜。
从逻辑上,女角说的非常有道理。
问题是,谁听到了,也会觉得它太搞笑了。
03
在后主投降前。
邓艾在江柚迫使马邈投降;
在涪县大败诸葛瞻(斩了诸葛亮的儿子)。
然后长驱直入,随时可能兵临成都城下。

[注]: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诸葛瞻督诸军拒艾,....忠、纂驰还更战,大破,斩瞻及黄崇。瞻子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策马冒陈而死。

钟会在汉中迫使蒋舒投降,斩杀傅佥。
然后趁姜维放弃剑阁回防之机,率军杀入川中平原地区。

[注]:舒率其众迎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佥,肜之子也。钟会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大得库藏积谷。 [注]:姜维等闻诸葛瞻败,未知汉主所向,乃引军东入于巴。钟会进军至涪,遣胡烈等追维。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这种背景下,就是刘备诸葛亮在世,恐怕也只会想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
因为蜀汉已丧失所有天险,并且遭受了一系列失败。
说到后勤保障云云,魏军兵力占绝对优势,已深入了广阔的、普遍城池、村镇没有驻军的川中腹地,还愁后勤问题?
当时发愁后勤的,应该是蜀军,因为他们已被压缩到几个孤立的据点之内,其它地区都是不设防的状态,魏军依靠兵力的优势,就可以随便收割这些地区了;
而蜀军坚守几座孤城,能支撑多久呢?
04
所以,蜀汉中央政府当时分为五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东下投奔吴国。
第二种意见,南下到荒蛮之地,凭借南部的天险,与魏军继续对抗。
第三种意见,就是做无望的抵抗;总而言之,宁死不降。
第四种意见,就是下定决心,打败魏军的侵略。
第五种意见,就是投降。

[注]:汉主使群臣会议,或以蜀之与吴,本为与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注]: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汉主不听。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

从相关的内容可以看出来。
当时蜀国败局已定,是大家的共识;
因为大家当时思考的问题,是应该往哪里逃?
是选择投降呢?
还是选择做无望的抵抗?
真正认为可以坚守成都的人,那是少之又少。
05
许多人总强调,邓艾没有多少军队。
且不说邓艾的军队,本身就不会如传说所言的那样少。
因为邓艾率军深入蜀境,是想灭亡蜀国的,并不是想来送死的;
而且邓艾也不可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诸葛瞻是二傻子,刘禅是大傻子之上;
如果诸葛瞻措施得当邓艾就会全军覆灭;
刘禅不投降邓艾就会全军覆灭,那只能证明,邓艾命太好了。
更主要的是,当时并不是只有邓艾的军队深入蜀中腹地;
钟会的大军,也深入蜀中腹地了;
因为在后主投降前,姜维已弃守剑阁了,而钟会大军也越过剑阁了。
在这种背景下,就是刘备诸葛亮活着,面对此情此景,恐怕也会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感觉。
06
只是当时,反对走为上计的代表人物谯周认为。
我们投奔东吴,等东吴让曹魏灭亡后,我们等于先投降东吴一次,再投降曹魏一次,这不是没事多找一次屈辱受吗?所以,东下奔吴,还不如直接投降曹魏,因为大国灭小国那是常态。
至于南下到少数民族地区,依靠南方险要对抗魏军,那就是自投死地。因为我们中央政府迁到南方蛮荒之地,玩持久战,必然会增加当地的负担;
而我们对那里的控制,一直都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跑到那里,那里背叛几乎是必然的。

[注]:光禄大夫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若入吴国,亦当臣服。且治政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称臣,为小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已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汉主犹欲入南,狐疑未决。周上疏曰:“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今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汉主乃遣侍中张绍等奉玺绶以降于艾。

从相关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蜀国灭亡,几乎已是没有悬念了,因为当时朝堂之上,主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抵抗魏军,而是应该往哪里逃?
逃到哪里比较好?
从某种意义上,这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主战、主降之争了。
07
许多人也许会说,刘备当年一败再败,一再深陷绝境,但是都支撑过来了。
问题是,刘备的一生,就是四处逃跑的一生,总而言之,处境不利,刘备从来不认为逃跑有什么丢人的。
更主要的是,刘备当时处于乱世,四处逃跑,总能看到翻盘的机会。
最简单而言,传说中的隆中对也说,曹操不能争锋,东吴不能招惹,我们应该先抢刘表、刘璋的地盘。
钟会、邓艾大军入蜀时,刘禅选择逃跑,又能从哪看到希望呢?
至少,有多少人愿意跟着刘禅大举转进呢?
也许许多人会说,当年面对刘备的进攻,刘璋坚持了多长时间。
问题是,刘备的大后方有多大?
刘备当时的兵力有多少?
当时的刘璋,从整体实力上,比刘备强多了。
如果当时的刘备也拥有十个州的地盘,率主力进入川中平原,我估计刘璋,也会分分钟钟投降的。
这就不是刘璋愿不愿意投降的问题,而是刘璋想抵抗,大家得支持他啊?
08
许多人总认为,刘阿斗有的是机会?
问题是,不是刘阿斗认为没有什么机会了,而是蜀中朝堂之上的人,都认为没有什么机会了。
所以他们当时讨论的问题核心,是东奔,南逃,战死、投降。
谯周反驳的主要是东奔、南逃,根本没有反驳过坚守,这本身就证明,朝堂之上的人,都认为坚守没有什么机会了。
坐在键盘前,相信所有人的都容易豪气大发。
但是,真的把自己放到当时的利害关系中,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就也就是,键盘之上多大侠,现实之中多路人。
所以蜀中朝堂之上坐的人,都认为坚守没有希望,当时只有东奔、南逃、战死、投降几种观点在争论。
而后世坐在键盘前的人,大约都认为,打败魏军太容易了。
换而言之,蜀中朝堂之上的人,怎么都一个人跟脑残低能一样,如果让我们处于他们的位置上,肯定能大败魏军的。
我无意说,刘阿斗多了不起。
我只是想说,如果汉末的军政首脑、成员,大都是曹爽、刘阿斗之类的人,那东汉天下大乱,就不会弄得那样血腥、残酷了。
东汉大乱到天下统一,有多血腥残酷?
只要看一下东汉灭亡时的人口有多少,再看看三国稳定时人口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了。
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口减半,因为实在是传说中的,十室九空。
问题是,各地的军政首脑、成员,大约都是刘备、孙权之类的人,总而言之,赢了我就成佛成祖,输了全家惨死;
再总而言之,只要有一线胜利的希望,死上几十万、几百万人,那也非常值得。
既然大家都报着这种态度,你想让人口减少一半,就结束大乱,也想得太美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