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書爲陳蕃翻案,立五色棒打死宦官頭目的叔叔,半夜跑去行刺宦官張讓,以及他在濟南國做的一些事,都讓宦官集團對曹操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唯獨陳蕃、曹操在治理濟南時,這種現象纔得到扭轉。

漢靈帝光和末年,張角組織多年的太平道教衆,因爲一場告密,不得以提前爆發。於是短短數月之間,中原各個州郡紛紛落入了戰火侵襲之中。
儘管這場規模浩大的起義軍,在經過九個月後便被鎮壓了,但不少梟雄卻在這場戰亂之後,迎來了崛起之路。劉備、孫堅、曹操、公孫瓚等梟雄,都是靠着鎮壓黃巾軍的軍功,才得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尤其是曹操,《後漢書·皇甫嵩傳》中便提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雋合兵更戰,大破之。”
曹操當時是朝廷的騎都尉,因爲配合皇甫嵩將潁川賊剿滅,從而得到了朝堂的嘉獎,不久後遷爲濟南相。濟南國,位於青州境內,轄內有十餘個小縣城。曹操這位國相在上任之後,立即便燒了兩把火。
首先,曹操肅清了濟南國的官員階層,“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這麼一來,當地的貪官污吏便得到了嚴重打擊。
其次,曹操掃除了歪風淫祀的不良風氣,“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應劭《風俗通義》中說,東漢中期以來,濟南附近便一直存在這種迷信的歪風邪氣,持續了長達三百年。唯獨陳蕃、曹操在治理濟南時,這種現象纔得到扭轉。
由此可見,曹操這般做法,是在向前輩黨人陳蕃致敬。就在前不久,他還親自上書給漢靈帝,請求爲陳蕃等人翻案。這事雖然鬧的沸沸揚揚,但並沒有起到多大成效。人微言輕的曹操,或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黨人集團的親近之意吧。
不久之後,曹操雖然在濟南相上做出了不少政績,但由於他行事不留分寸,導致朝中有些人對他不滿,遂找了一個藉口,將其調往了東城做個閒散太守。但令人意外的是,一向在仕途中表現地非常激進的曹操,卻一改常態,“不就,稱疾,歸鄉里”。那麼這時的曹操,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實際上,這段歸隱生活雖然短暫,但他卻直接影響了曹操日後的人生道路。關於曹操稱病歸鄉,現有不少解釋,不妨來一一看下:
其一,曹操有避禍之意。裴松之便贊同該說法,於是他注引《魏書》說:“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幹忤,恐爲家禍,遂乞留宿衛。拜議郎,常託疾病,輒告歸鄉里。”
這一點不難理解,曹操自進入仕途之後,經常折騰自己。上書爲陳蕃翻案,立五色棒打死宦官頭目的叔叔,半夜跑去行刺宦官張讓,以及他在濟南國做的一些事,都讓宦官集團對曹操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倘若曹操不加以收斂,自然會惹禍上身。
其二,曹操的心態發生了改變。從他之前的折騰來看,剛入仕途的曹操,應當是個熱血青年。只可惜,漢室王庭的衰微,宦官集團的醜陋行徑,奸臣們的當道,都讓曹操心憂不已。
儘管屢遭挫折,但曹操還保持一些樂觀態度,他在《述志令》中這般寫道:“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這說明曹操本人,還是對漢室充滿了一絲希望的。但濟南相之後,曹操“違迕諸常侍,以爲強豪所忿,恐致家禍”,這就導致他的心態,開始發生了變化。
在此之前,曹操最大的心願便是“意遂更欲爲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倘若自己不幸身死,墓碑上刻有“漢徵西將軍曹侯之墓”,他便已經很開興了。但現實的殘酷,卻讓他對朝局失去了信心。他對黨人集團與宦官集團,都無比失望,所以曹操在這段時間內,便改變了自己的心志,這也是他野心雛形的顯現。
其三,曹操在確立目標後,開始充實自己。裴注《魏書》又說:“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既然選擇走上梟雄之路,曹操又開始努力的充實自己。
春夏之際氣候宜人,曹操便刻苦研讀詩書與兵法,不斷充實自己;待到秋冬之際時,曹操又利用嚴酷的氣候環境鍛鍊自己的體魄、磨練自己的意志、操練自己的武藝,從而讓自己的文才武略,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正因如此,這段歲月纔是曹操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日子之一。他不僅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還確立了日後的梟雄之路,曹操的人生的拐點,便在此時。因此,很多人都感慨:真不愧爲梟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