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要喫肉,就會有動物受到傷害,所以說,爲了保護動物不受傷害,柏之楨堅持喫素。但柏之楨沒有這麼做,他見麻雀們餓得嘰嘰叫,遂動了惻隱之心。

明朝末年,河南出了個頗爲有名的善人,柏之楨。這個柏之楨其實也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善事,只是愛護動物出了名。他家雖然富裕,但他從不喫肉,而是長年食素。後來他家遭遇了流寇屠城卻大難不死,原來是一羣麻雀救了他。

柏之楨並非皈依佛門的居士,他愛護動物,從不喫肉,完全是因爲自己心善。人要喫肉,就會有動物受到傷害,所以說,爲了保護動物不受傷害,柏之楨堅持喫素。不但自己喫素,他還號召全家集體喫素,於是這家人便長年食素了。

人喫五穀雜糧,難免病從口入。這天,柏之楨的母親病了,很想喫魚,便讓柏之楨去弄條魚來。柏之楨犯了難,去釣魚吧,魚鉤會勾傷魚的嘴巴,他怕看到魚被釣上來痛苦掙扎的樣子,更別說釣回來殺了喫了,那是更加不忍直視的。

柏之楨即是善人,又是孝子。他不忍見魚兒受罪,更無法無視病母的要求。定了定神,柏之楨移步去了菜市場,挑揀半天,找到了一條剛死卻還比較新鮮的魚,買回來做了菜。當然了,柏之楨自是一口沒喫,內心卻還是愧疚不安。

從這件事中就能看出,柏之楨心地善良,愛護動物,絕非說說而已。他愛護動物數十年如一日,已經養成了習慣,不管什麼動物,都不願去傷害,甚至還主動去幫助動物,對動物施以恩惠。就連人見人打的麻雀,也曾受過他的恩惠。

冬天到了,轉眼間天寒地凍,不時地有麻雀飛進了柏之楨家,進來找糧食喫。麻雀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害鳥,因爲它們會跟人們搶糧食喫,因此人們是見麻雀就趕就打。但柏之楨沒有這麼做,他見麻雀們餓得嘰嘰叫,遂動了惻隱之心。

他把院子裏的雪掃出了一片空地來,並且把穀物撒到了地上讓麻雀們喫,麻雀本來是怕人的,但是柏之楨無意加害它們。慢慢地,麻雀感受到了柏之楨的善意,膽子大了,久而久之,天天來柏之楨家蹭飯喫,並且圍着柏之楨飛來飛去。

年關將至,縣城裏突然來了一羣流寇。這羣流寇可不比蹭喫的麻雀,可說是心狠手辣,挨家挨戶地搶奪,搶走了不少值錢的東西,人也是說殺就殺,毫不客氣。柏之楨聽說流寇進城了,帶着全家二十多口人躲進了地窖,大氣也不敢出。

由於驚慌,柏之楨家的大門都沒來得及關,院子裏則盤旋着數不清的麻雀,到處追逐、啄食。流寇本來見柏之楨家像個富戶,本想大摟一筆,結果進了院門卻見到了一派清冷氣息,頓感晦氣,後悔自己來晚了一步,人家早都跑路了!

柏之楨一家自然是沒有跑路,還在地窖裏待着。等到他們出來的時候,流寇已經離開了。柏之楨放眼望去,縣城簡直成了人間地獄,到處是一片狼藉,血流成河,好不悽慘。而自己家不但沒死人,就連財物也一件沒丟,實屬幸運。

柏之楨看着滿院的麻雀,明白過來了,原來是這些麻雀救了他們一家。從此,柏之楨愛護動物的決心更堅定了。柏之楨雖非佛門弟子,但卻應了佛門因果。所謂種善因,得善果,柏之楨救了麻雀,麻雀又救了他,這是冥冥之中的緣分。

本文無意宣揚佛教信仰或者是封建迷信,更沒有說做了好事一定會有好報。事實上柏之楨愛護動物並不是爲了福報,他的善屬於無心之善,自性使然。正如老子《道德經》有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總之,希望這個世間多一些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