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景祐五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族人李元昊部落脱离了北宋王朝,自称皇帝,建立西夏国。自此,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就从未平息,互有胜负。北宋初期要应对辽国的入侵,所以刚开始一直在边境防御,虽和西夏偶有战争,但北宋一直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当北宋和辽国处于相对和平时期的时候,北宋开始腾出手来应对西夏的咄咄逼人,采取了修筑边境堡寨,堡寨步步推进,逐渐蚕食西夏,这样以守为攻,长期消耗的战略让西夏痛苦不堪。到宋哲宗年间宋朝和西夏的战争,北宋一举摧毁了西夏的军事力量,让西夏再无再战之力。如果要不是靖康之变,北宋消灭西夏只是时间问题。

宋哲宗年间的北宋伐西夏之战,北宋在西夏腹地狠狠的钉下了两把锥子——平夏城和灵平寨,这是北宋针对西夏修筑的边境堡寨,同时在宋夏边境遍布了这种军事堡寨,如铁链一般锁住了整个党项人的命脉,整个西夏就如同一个监狱。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这些边境堡寨的前生后世,它们是如何演变成北宋的军事利器?

一、边境堡寨的起源

宋夏边境的军事堡寨最早出现在宋太祖建隆三年,《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秦州夕阳镇,古伏羌县之地也,西北接大薮,材植所出,戎人久擅其利。及尚书左丞高防知秦州,因建议置采造务,辟地数百里,筑堡据要害,戍卒三百人,自渭而北则属诸戎,自渭而南则为吾有,岁获大木万本,以给京师。於是西戎酋长尚波于帅众来争,颇杀伤戍卒。防出兵与战,捕系其党四十余人以闻。

在北宋建国第三年,宋朝边境就修筑了堡寨,刚开始是宋朝为了开发秦陇地区的木材,修筑这些堡垒防止这里的藩人抢夺木材,作为防守的军营。北宋任姚内斌为庆州刺史,姚内斌十分有谋略,打仗勇猛,打得藩人不敢袭击宋朝伐木作业,姚内斌也被藩人称为“姚大虫”。而姚内斌在乾德二年死后,到开宝七年十年间,庆州就不断遭到了藩部的袭扰,这时候宋朝修筑的堡寨的军事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它们成了防御藩人袭扰的军事堡寨。

到宋真宗时代,“如中法”施行,开发秦陇地区的木材也逐渐的停止,但是堡寨却保留了下来。边境堡寨成了经略边疆的军事要塞,这时候这些边境堡寨主要是为了防止西北五路的边境藩部,到西夏建国以后,对于西夏的的防御功能也逐渐体现出来,因为西夏以骑兵为主,而北宋以步兵为主,这些边境堡寨可以很好的防御骑兵的进攻。在西夏与宋朝的灵州之战中,边境堡寨将灵州与西北五路连接起来,成了防御西夏最好的方式,后来因为大宋战略失误,灵州失守。但是军事堡寨也被北宋军队所重视,正式承担起了北宋战略防御西夏的前沿阵地,北宋边境堡寨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二、宋仁宗三大战役的失败让宋朝重视堡寨的建设

宋仁宗时期,宋夏之间爆发了三大战役: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三战皆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负有延州之战战败责任的夏竦给宋仁宗上了一道奏折:

谨上十策:一,教习强弩以为奇兵;二,羁縻属羌以为藩篱;三,诏唃厮啰父子并力破贼;四,度地形险易远近、寨栅多少、军士勇怯,而增减屯兵;五,诏诸路互相应援;六,募土人为兵,号神虎保捷,州各一二千人,以代东兵;七,增置弓手、壮丁、猎户,以备城守;八,并边小寨,毋积刍粮,贼攻急则弃小寨,入保大寨,以全兵力;九,关中民坐累若过误者,许入粟赎罪,铜一斤为粟五,以赡边计;十,损并边冗兵、冗官及减骑军,以纾馈运。

夏竦提到了堡寨的传统功能为防御,夏竦还提出了如何更好的利用堡寨,一旦发生战争应该摒弃小寨,守卫大寨,小寨不安全容易被西夏骑兵所攻破,而大寨既可以屯兵又可以屯粮。这时候开始北宋朝廷已经找打了对付西夏的手段,就是修筑堡寨。堡寨可以迟滞西夏骑兵,也可以存放军粮,还可以保护边境的大宋子民。这样的神器何乐而不用?除非傻子。

同时时任泾源路安抚使的王尧臣认为定川寨之战战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堡寨进行防御,贸然出击导致失败。宰辅陈执中提出了增加堡寨的数量,数量不够则不能发挥足够的防御功能。对于大规模的堡寨增加兵力防守,如果西夏骑兵大规模的入侵,则退入堡寨保存实力,小规模袭扰则一堡寨为据点出兵驱逐,陈执中还建议要修建规模更大的堡寨。三大战役的失败让北宋官员从地方到中央认识到了堡寨的防御功能的重要性,北宋开始长期在宋夏边境实行堡寨进筑的战略,对于边境的藩部则以堡寨为据点招抚,宋夏边境堡寨的军事功能在这一时期趋于定型。

三、熙宁变法和元丰五路伐夏,边境堡寨发挥新作用

宋神宗熙宁时期王安石变法让国力大大增强了,同时西北的开边政策也成了国策,西夏政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治逐渐成熟,西夏的统治者汉化趋势明显,随之就是党项族的尚武精神开始衰弱,军队战斗力和李元昊时期相比就差远了,大规模进攻北宋的战斗很少出现。宋神宗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希望完成祖先未竟的事业,收复燕云十六州和兴灵之地,所以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不可避免一触即发。

据史料记载王安石变法以后,德顺军在陇山区域开垦完了该地区的所有田地,北宋在以边境堡寨为依托的开边屯田发展迅速。自王韶主持熙河开边以来,依托边境堡寨开垦屯田,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引渭水灌溉农田。北宋的疆域持续向西扩展,新的堡寨不断在修筑。王韶还利用藩人善于养马,在边境堡寨养马促进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宋初,经理蜀茶,置互市于原、渭、德顺三郡,以市蕃夷之马;熙宁间,又置场于熙河。南渡以来,文、黎、珍、叙、南平、长宁、阶、和凡八场,其间卢甘蕃马岁一至焉,洮州蕃马或一月或两月一至焉,叠州蕃马或半年或三月一至焉,皆良马也。其他诸蕃马多驽,大率皆以互市为利,宋朝曲示怀远之恩,亦以是羁縻之。绍兴二十四年,复黎州及雅州碉门灵犀砦易马场。乾道初,川、秦八场马额九千余匹,淳熙以来,为额万二千九百九十四匹,自后所市未尝及焉。

著名的“茶马古道”就是从这边境堡寨开始,用四川所产的茶米交换藩部的马。边境的堡寨为“茶马古道”提供了交易场所,尤其秦州的永宁寨的商贸最为突出。这时候的堡寨又具有了商贸功能,无形中连接成了一条西北到四川的新的交通路线,巩固了北宋在西北和西南边疆的国土,促进了北宋的经济,增加了北宋的税收。

元丰五路伐夏又称为第二次灵州之战,战略目标是收复灵州,这是宋军第二次进入西夏作战。这次作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宋军没有收复灵州,但是在战争中的边境堡寨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边境堡寨在战争中转运前线物资,招抚边境藩部为兵为朝廷所用。在五路伐夏之战中,最大的收获是李宪收复兰州地区。李宪上书朝廷,由于兰州地势险要,建议修筑金城关。金城关修筑好以后,夏军就扑了过来,意图抢夺兰州,被李宪打了回去。李宪在这次战斗中纵横数千里,斩杀敌人万余,收复了中唐丢失300多年的大片国土,将战略前沿推到了灵州附近,为以后堡寨围困西夏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宋神宗时期由于对夏战略的调整,边境堡寨纯防御的功能转变为积极防御,联合防御,随着数量的增多,堡寨也展现出了进攻的作用。同时针对西夏的“横山战略”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开始实施,边境堡寨攻防结合,开疆拓土,守卫边疆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为后期围困西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宋哲宗、宋徽宗时期,边境堡寨逐步蚕食西夏

宋哲宗时期是北宋面对西夏的战略进攻阶段,边境堡寨的军事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蚕食西夏,开疆拓土。宋神宗死后,宋哲宗继位年幼,高太后代为执政,废除了王安石新法。宋神宗时期的元丰五路伐夏虽然没有取得既定战略目标,但是也收复了兰州同时进筑堡寨至横山南部,大宋边境线向前推进了200里。对于新筑堡寨的存废朝野上下争论不已,直到宋哲宗亲政,对夏政策大规模调整。在神宗的基础上继续开边,北宋的边界继续向前推进,大量的新筑堡寨增加,著名的会州、西安州、定边军堡寨均是这一时期修筑。哲宗吸取元丰五路伐夏军需物资补给不能按时到位的失败教训,采取了大规模的进筑堡寨,步步为营,一步一步的蚕食西夏国土。至此西北五路完全连成了一片,堡寨的军事进攻能力随着开边完全发挥出来。

以堡寨为中心的对夏进攻作战已经展开,以边境堡寨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就成了大宋国土,新的边境形成继续修筑新的堡寨。到了宋徽宗时期,北宋在西北地区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拓边,西进速度加快,最终针对西夏的“横山战略”布局完成,北宋对西夏的总体战略目标也在这一时期完成。

《宋史童贯传》——将秦、晋锐师深入河、陇,薄于萧关古骨龙,谓可制夏人死命。遣大将刘法取朔方,法不可,贯逼之曰:"君在京师时,亲授命于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难之,何也?"法不得已出塞,遇伏而死。法,西州名将,既死,诸军恟惧。贯隐其败,以捷闻,百官入贺,皆切齿,然莫敢言。关右既困,夏人亦不能支,乃因辽人进誓表纳款。

著名的阉人童贯执掌西北军以后,对西夏的进攻最终取得胜利,西夏不得不恳请辽国出面调停,宋夏战争北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果不是历史给了西夏机会,边境堡寨策略说不定就灭了西夏国。

后记

随着“横山战略”在西夏银州一线完成,北宋的西北边疆最终确定,宋夏边界线划定。北宋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边境堡寨进筑战略最终完成,北宋边境堡寨的军事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边境军事堡寨逐步的演化成了基层军事组织,与西北地区的军事单位逐渐融为一体。宋朝灭亡以后,军事堡寨成了金国对付西夏的前沿阵地,后来蒙古灭亡了西夏,这些军事堡寨也消失在了历史的云烟中。

随着战争的发展,受到宋夏边境堡寨作用的启发,后世将领除了修筑军事堡寨之外,还衍生出了军事堡寨与长城相连接抵御外敌的防御工事,到了明代,这样的防御工事发展到了极致,长城与沿线的军事堡寨、烽火台、墩台,关隘一起形成了大纵深的防御体系,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神兵利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