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至清末的两千六百年间,中国历代王朝共发生蝗灾五百三十八次,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蝗灾。作为一个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一旦发生蝗灾,庄稼尽毁、颗粒无收,饥荒便随之蔓延开来。

历史上,水灾、旱灾和蝗灾,并称为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三种灾害。传统农业讲究深耕细作,同时又不得不“靠天吃饭”。因此,一旦发生蝗灾,就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严重影响。据史书记载,密密麻麻、漫天遍野的蝗虫袭来之时,只会留下草木凋零、庄稼全无的惨景。


蝗虫可以作为食物这事绝对不假,据资料显示,这种虫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5.8%,甚至要远高于平常食用的各种肉类;据营养专家实验结果得知,一盘炸蝗虫的蛋白质,甚至要比一盘煎牛排的蛋白质,高出3、4倍之多,它所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为9.78%,极易于人体吸收。

除此之外,蝗虫,含富有维生素ab、磷、铁等诸多矿物质,再加上蝗虫的肉质辛甘、性温,这也让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原来蝗虫的肉质如此优秀,为什么人们无法通过捕杀、使用解决蝗灾呢?


古代人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古代人民受封建迷信影响很深,不少人将蝗虫视为“神虫”。当古代社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之时,人们便觉得是上苍动怒,才派出了蝗虫惩戒百姓。所以,当蝗虫灾害发生时,古代百姓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捕杀蝗虫,而是在田间给蝗虫磕头上香,给他们眼中的“神虫”上供。

原来,根据天人感应学说,地上的皇帝有过错了,上天就会降灾来警告。因此,蝗灾等灾害都是上天给予的惩罚,为了消除灾害,皇帝要下诏责怪自己,并发动官民祭祀祈祷,而怎样积极想方法消灭灾害,倒是其次的事情了。所以,面对蝗灾肆虐,各地纷纷建起了蝗神庙,向蝗神磕头跪拜。中国各地的蝗神庙,以黄河下游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据此可以知道,在历史上,这些地方的蝗灾最严重。

就是由于这种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蝗虫灾害对于当地农业的影响。百姓连蝗虫都不会捕杀,更别提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了。


蝗虫过境较快,数量庞大

蝗虫过处,往往寸草不留,它们群聚迁飞上百公里,这给捕杀蝗虫造成了极大困难。据文献史料记载,蝗虫灾害发生时“京师飞蝗蔽天”、“掩日”,要知道那可是成千上万只虫子,当它们密密麻麻在百姓头顶飞过之时,由于数量非常庞大,只会让人们产生恐惧心理。

敢于捕杀蝗虫之人本就不多,再加上飞行的蝗虫过境速度很快,缺乏足够工具和足够时间的捕蝗之人,也很难捕捉足够度过灾荒年的蝗虫。蝗灾发生让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之时,不敢或者是不愿吃蝗虫的人们,只能够忍饥挨饿、背井离乡,甚至活生生的饿死。而敢吃的人,由于很难捕捉足够的蝗虫,杯水车薪的蝗虫,自然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颗粒无收的境地。


对农作物具有毁灭性的的破坏

蝗虫所造成的灾害并不是一时性的,它们所摧毁的是农民至少一年来的心血。其实中国古代某些地区确实有吃蝗虫的习惯,但是,这种虫子总有被吃完的一天,而蝗虫给老百姓所带去的灾难,是毁了他们整整一年的口粮。

蝗虫一旦形成规模,往往能将数百里范围内的庄稼啃食一空,受灾的人将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如此庞大的地域,如此规模的受灾人口,即使全部将蝗虫捕捉一空,也远远无法满足如此庞大数量的一年口粮。仅仅依靠吃蝗虫这种办法,根本不可能度过饥荒之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