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管仲科学的分工和合理的布局,齐国国力蒸蒸日上,齐桓公的的威望也逐日上升(管仲为齐桓公做了那些改革,齐桓公如何称霸参见文章详解:齐桓公为何能成为春秋首霸?大多数人都只知其一),然而上位后的齐桓公或许是个聚会狂魔,关键他喜欢的还不是一般的聚会,而是国际聚会。

史书中常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来概括齐桓公的霸业,然而进过统计:齐桓公为君四十三年,诸侯会盟竟多达17次,甚至有一年竟拉着诸侯们聚了两次。当然,齐桓公的会盟,并不是糖酒聚会,对于齐桓公和管仲君臣来说,满满的全是政治谋略。并且齐桓公的霸业可以根据这些诸侯会盟分为大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北杏会盟到鄄城之盟,齐桓公霸业初成。这个阶段主要是遏制有周边有争霸可能的鲁国和宋国,臣服周边的小国,扩大影响力。在第二鄄城会盟上,齐国的霸业得到了宋、陈等国的认可。
第二阶段:从幽之盟到召陵会盟,齐桓公的霸业逐渐兴盛。这个阶段主要是惩罚背盟之国,北御诸狄,南遏荆楚。齐桓公通过保护中原国家燕邢卫郑、惩罚背盟的郑国和鲁国,树立了会盟的权威性,扩大了在广大诸侯间的威信。
第三阶段,首止之盟到葵丘之盟,这是齐桓公霸业的顶点。齐桓公最为得意的“一匡天下”就发生在洮地会盟之上。第一次葵丘之盟上,齐桓公更是得到了周天子的尊重,霸业到达了顶峰。
第四阶段,从盐之会到淮水之会,齐桓公霸业凋零。葵丘会盟后,齐桓管仲君臣志得意满,有些懈怠。数年间,齐国南不能扼楚国,东不能御淮夷,听命的诸侯疲于奔命,中原小国屡受欺凌,齐桓公的霸主号召力实际上已经渐渐消亡。

一、远交近攻,霸业初成
在内政完善、财赋日足的情况下,管仲为齐桓公谋划的争霸第一步是: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早期版的远交近攻。而齐国称霸的第一步,便是遏制周边的大国鲁国、宋国。
先说鲁国。春秋初年,鲁国并不像后来那么衰弱,反而是和齐国实力相当的大国。可以说,山东半岛上的主宰,不是齐国,便是鲁国。桓公之前,鲁国曾在公元前699年率纪国和郑国联军大败齐国。后来齐襄公杀鲁桓公,灭纪国,才逐渐超越鲁国的实力。襄公死后,公孙无知之乱、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也是鲁国在背后支持。因此,桓公登位之后,首战便选择了鲁国,这便是长勺之战。然而,曹刿的出现,让齐军吃了败仗。
此战,齐桓公意识到齐国还不够强大,一方面联合宋国,一方面吞并其他小国发展自己。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谭国无礼于先君,出兵吞并谭国;三年后,齐国借口遂不参与北杏之盟,攻灭了与鲁国友好的遂国。期间,齐国还三次战胜鲁国,鲁国有些支持不住了。
鲁国有两次尝试摆脱齐国的影响。灭遂当年,齐鲁两国在柯地会盟,却不料鲁国大将曹沫在会盟之上劫持齐桓公。桓公无奈,只得退回占领的鲁国侵地。前675年,鲁国想与莒国建立联系,意图打开齐国霸业的一个缺口。但此举,立刻遭到了齐国的反击。齐、宋、陈联军进攻了鲁国的西部边境。鲁国两次摆脱的尝试失败了。

在齐国连续打击下,鲁国日渐衰落,与越来越强大的齐国逐渐拉开了差距,不再具备争霸的实力。公元前678年,鲁国第一次参加齐国主导的会盟。前671年,鲁庄公亲到齐国纳聘。两年后,鲁庄公亲至齐国迎娶哀姜,回国后,又令命妇以丝帛为礼觐见哀姜。这一切自降一等的礼节,被认为鲁国彻底认怂的表现。
再说宋国。长勺之战后,鲁国携胜利之威侵略宋国。同是战败的齐国救援宋国抵御鲁国。不想鲁公子偃偷袭宋军取得胜利,齐军只得撤退,这便是乘丘之战。第二年,宋国再此起兵攻鲁,再次遭到失败。宋国勇将南宫长万在乘丘之战中被俘,回到宋国后遭到宋闵公嘲笑,恼羞成怒。两年后,长万叛乱,杀闵公及太宰华督及大夫仇牧,拥立公子游为君。后宋萧邑大夫萧叔凭借曹国和宋国先君子孙反攻长万,胜,立御说为君,便是宋桓公。
经过两次失败和一次内乱的宋国虚弱不堪。齐桓公趁此机会在北杏召开了他为君后的第一次会盟,以解决宋国内部争端为由,实则想要臣服宋国。第二年,不甘心的宋国便想要背盟,齐国邀请周王室和陈、曹两国共同进军,在此臣服宋国。此后,终齐桓公之世,宋国都对齐国亦步亦趋,齐国的每次会盟几乎都有宋国参加。

征服了宋和鲁,在周的东部,便几乎没有可以再与齐国争夺霸主的国家。这个阶段大致与与北杏之盟到鄄城之盟这段时间重合。鄄城之盟中,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霸业也得到了宋陈卫等国的承认。
二、攘夷战争,威信日隆
春秋初年,因为周室分裂,各诸侯不能集中力量对付四夷。长狄、山戎、荆蛮等又开始活跃起来。当齐桓公初步建立霸业之后,管仲建议齐桓公,利用手中的号召力,代替周王帮助弱小的诸侯攘除外夷。齐桓公从之。
齐桓公的攘夷主要有三大战役:伐戎救燕、存邢救卫、南却荆楚。
伐戎救燕: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国一边抵挡,一边求救于齐。齐桓公与鲁国商议之后,于当年冬出兵讨伐山戎,第二年春方才收兵回国。关于这次战斗,史记记载十分简略,通过查阅春秋三传和管子等资料,有了一个比较详尽的过程。
齐军出兵约三百乘、万余兵力,于当年冬到达燕境。此时,燕国与山戎已经反复交战多次,双方精疲力竭。齐生力军加入之后,山戎大败。齐燕联军紧追不舍,山戎残军先后投奔令支、孤竹。齐桓公本不想深入。管仲却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永久解决北部边患问题,并提出,山戎曾越过燕国进攻齐国。齐桓公遂率联军连续作战,灭山戎及令支,大胜孤竹(今河北卢龙、滦县一带)而还。

此战一直打到第二年春天,齐军回师,燕庄公感激涕零,送还桓公时,过境。齐桓公当即表示,诸侯相送不出境,为了不违礼,当以庄公送别的终点为界,将北边领土划归燕国。此举为齐桓公赢得了很大的威望。当年,齐还曾向鲁献俘,可见此战胜果很大。
存邢救卫:相比于北伐山戎,齐桓公存邢救卫之事要被动得多,成果也仅仅是使邢卫不至于灭亡而已,其国却已大不如前。
前662年-659年,狄人多次进攻邢、卫两国,于前661年破卫都,659年灭邢国。齐桓公再无法推脱的情况下,才在661年派公子无亏领兵重建卫国于曹。659年,齐桓公亲自领军逐狄人,立邢国于夷仪。第二年,又于诸侯一起筑成楚丘,迁卫国于此。
可以看出,齐军每次出击,都是待中原国家与蛮夷相持消耗殆尽,或是中原国家已经败亡,而后出击,一举成功。这样,既轻松击败了戎狄,又能够达到解救中原小国的目的,最后再装一下君子,得到了中原小国的无限崇敬和跟随。

山戎和长狄已经是软柿子,但是南方的楚国方兴未艾,可就不那么好惹了。
南却荆楚:严格来说,楚国不算是蛮夷,早在西周时,楚就与周时叛时服。齐桓公称霸前后,新即位的楚成王结好诸侯,臣服周天子,天子赐胙,命镇南方。然而,楚国却从来不愿意遵循中原的准则,想入侵谁就入侵谁。
公元前666年,楚国出兵六百乘伐郑。前659年,楚国再次伐郑,接下来的两年内,楚国又两次侵郑。齐桓公为此分别在柽、贯、阳谷会盟3次,讨论救郑问题,没有太大成效。眼看着郑国马上要投降楚国的怀抱,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鲁、宋等8国联军进逼楚国。联军首先打败楚附庸蔡国,然后进兵。楚王畏惧,遣使请和,齐桓公责楚以穆王南征不归、不贡周室。楚王只承认不贡之事,齐桓公便进军陉。楚王再次遣屈完求和,管仲从屈完不卑不亢的态度中看出楚国实力强大,便力主以贡周、劳军为条件讲和。
这便是著名的召陵之盟。从之前的迟迟不敢进攻楚国腹地、草草结盟来看,齐国的如意算盘有二:其一,楚国此时并未直接威胁到齐国,江淮小国难以兼顾;其二,楚国强大,贸然进攻,万一不成,落得周穆王下场。

从后来晋文楚成争霸来看,此时的楚国也没有太强大,实力当不至于强于齐数国联军。因此,齐桓公不进军可能更多考虑还是楚对自身的威胁不大,而此战也透露了,齐桓公是以攘夷之名,行强大齐国之实。而此次未能给楚国实质性打击也为后来齐国霸权衰落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三次攘夷行动还是十分有效的,齐国的霸业更加稳固,召陵之盟齐桓公能招来8国之军可见一斑。
三、尊崇周室,霸业巅峰
随着齐桓公霸业越来越顺,他开始把目光集中到周王室,而恰恰,此时周王室的变动给了齐桓公绝佳的机会。
前655年,周惠王想废了太子姬郑,立少子姬带。按说这时周王室内部的事,在此之前,多有在位的周王易储之事,犬戎破镐京之事、周携王之事均有这种原因在里面。然而现在,霸权逐渐稳固的齐桓公不准备任由这件事的发生,如果能赴立周王,那他的霸业将无比稳固。
当年5月,齐桓公以诸侯尊周的名义,请出太子郑,在首止召集8国诸侯。会上,齐桓公率诸侯摆件太子,以定君臣名分,姬郑感激莫名。其后,周惠王不满齐桓公支持姬郑,但又忌惮齐国,不敢直接改立太子,便想让郑国牵头,同时联络没有参与首止会盟的晋、楚为外援,共立王子带。
在这件事情上,齐桓公可谓雷厉风行。他马上召集诸侯在洮地会盟,给郑国以压力,迫使郑国放弃跟随周惠王的想法。不久,周惠王在无奈中去世,姬郑却忌惮王子带而不敢即位。齐桓公又召集诸侯会盟,共立姬郑,是为周襄王。这件事说明齐桓公的霸业此时已经十分强大,连周王室都不得不屈服。同时,周襄王的王位都是齐桓公一手扶上去的,自然对齐桓公大力支持。
于是,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到来了。

这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两次在葵丘会盟,周襄王大力支持,派大臣宰孔赐祭肉,甚至要免去齐桓公下拜之礼。桓公虽然谦辞未受,然而齐桓公尊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在两次会盟上得以完全实现。齐桓公甚至还代天子制定了诸侯之间的准则和天子禁令。
齐桓公的霸业在这两次葵丘会盟上达到了巅峰。周王俯首于上,诸侯听命于下,自周武王定鼎以来,还未有诸侯能享此荣耀。因此,齐桓公和管仲都有些飘飘然了(面有骄色)。
郑国叛齐归附周王时出兵迅速、而楚侵郑时却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可以看出,齐桓公所谓“尊王攘夷”的本质,不过是齐桓公借用周王的政治正统,扩大齐桓公霸主的影响力,强大齐国自身而已。齐桓公改变了郑庄公直接挑战周王权威的方式,也改变了中华数千年政治斗争的模式,从此,阴谋政治、挟天子令诸侯成了政治斗争的主角。
管他后世如何,齐桓公奋斗30余年,终致霸业大成,可以说春秋霸业乃是齐桓首创。然而,齐桓公终于要为他的骄傲付出代价。

四、英雄迟暮,危机四起
并不是说,齐桓公霸业已成,齐国君臣就能够高枕无忧了。
葵丘会盟之后5年内,晋国内乱,李克连弑两君;狄人入侵,灭温国;王子带联合戎人攻破周王城。齐桓公君臣行动迟缓,屡屡得过且过,诸侯日渐不满。
这都还不算,南方的楚国和淮夷却让齐桓公的霸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不久,淮夷侵杞,灭之;楚国侵徐,齐率诸侯欲救,楚不为所动,大败徐于娄林。为此,齐桓公不胜烦恼,先后召集诸侯进行了咸之会、牡丘之会、淮水之会,然而疲于奔命,却功败垂成。桓公无奈,只得让诸侯轮番戍守周、鄫、杞等国,并遣诸侯兵帮助筑城守御。在诸侯们的眼中,齐桓公老了,面对四方烽火,除了无尽的防御,别无它法。因此,在最后的鄫国筑城事件中,诸侯们集体发难,连城都没有筑好就撤了,
齐桓公几十年建立起来的霸权,却因为自身骄傲,在数年内逐渐被诸侯们弃之于地,令人唏嘘。
史记记载,齐桓公“兵车之会三,衣裳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所以后人大多以为齐桓公一生九次会盟诸侯,然而经过多方查证,齐桓公所谓九合,当是有功之会,其余无功之会未算在内。四十三年中,有明确记载的齐桓公会诸侯共计17次(如下图)。

齐桓公诸侯会盟详情
诸侯会盟是一场政治聚会,大国需要小国的服从来建立威望,小国需要借助大国的威望和大国的保护来防止其他国家和蛮夷的侵略。所以,有能力有威望保护小国的时候,他们自然拥戴;然而一旦退缩,小国的不满的另投他国也是无可奈何。
17次会盟,见证了齐桓公霸业的兴旺,也见证了这位春秋首霸的衰落。不久,齐桓公在老迈昏聩中身死国乱,中原各国混乱不堪,楚国、淮夷对中原虎视眈眈,群龙无首的中原等待着下一位救世主的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