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感受这幅城市图像的同时,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的体验,不管是记忆中过往列船舶入港的警示声,还是石老人海滩边上响起的歌声,也与视觉同等重要的去影响了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与认同,无论是青岛人或是外来者。对于青岛来说是时候去思考声音对于一个城市居民在社会、心理、文化层面的多重意义,一起去定义城市的特色、记忆、认同与想像。

青岛的公交和地铁构建了这座城市的交通网络,城市的生活与脉动在海岸线中延展开来,共构出了青岛城市的独特图像。

不论是对于平日习惯以公共交通的忙碌通勤族,还是以沿海岸线做为旅行地图的外来观光客,海岸涛声、时而纷乱拥挤的人群、手扶梯的速度节奏,甚至是醒目的道路标志都形塑了青岛的城市印象。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权删

然而,在感受这幅城市图像的同时,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听觉的体验,不管是记忆中过往列船舶入港的警示声,还是石老人海滩边上响起的歌声,也与视觉同等重要的去影响了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与认同,无论是青岛人或是外来者。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权删

突破旧思考把声音还给城市

青岛城市的繁华与喧闹,或许已经淡化了大家对声音的感知,热心市民郭大爷说道:对于他来说心目中的声音地标,就是自己从小生长在青岛港听到的船歌号子以及渔民们的吆喝叫卖声,总是能勾起乡愁的记忆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权删

因此城市里的同一个声音,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有差异性,交通的声音、海岸的聒噪声,可能被某些人视为一种不悦耳的杂音,但亦可能是青岛人内心的独特声音地标,而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声音让城市发展的脉络更加多元。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权删

在城市发展的脉络底下,视觉展现出了一个城市的个性风格,视觉文化因此越来越重要,但是当提到了听觉的层面,各种「声音」却因为要去达到一个相对的「共识」,而必须去控制它。

而早在1970年代,美国温哥华就已经开启了「声音地景」(Soundscape)计画,提升人们对环境声响的关注,而日本则是到了1990年代开始用整体城市环境去观看声音独特的文化意义。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权删

1993年「日本音景学会」正式成立,开创了音景研究的另一里程碑,除此之外,声音地景的概念更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东京都的铁路更有著取代了「机械音」的「月台发车音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权删

对于青岛来说是时候去思考声音对于一个城市居民在社会、心理、文化层面的多重意义,一起去定义城市的特色、记忆、认同与想像。

海滩歌声重启城市人的听觉

隐约想起在路上乐队里有一首同名歌曲《在路上‖》,“总是需要等待,依然找不到方向,还在不停奔跑,总是找不到终点,多少无助的夜晚,那些最美的风景”。

对于他们来说,那些遥远岁月困顿劳碌的日子似乎也谈不上有任何娱乐休闲可言,但总有办法能够苦中作乐自寻排解。离开了故乡,无数个思乡的日子牵挂起来,反复吟唱“在路上,在路上,我遇见你,在路上,在路上,我拥抱你”。

凝望城市与城市之间,人类照亮黑夜的野心与能力永远不足以真正将整个夜晚时空转化成「恍如白昼」,任何大鸣大放的主流音调也不可能完全遮蔽其他声音的存在,哪怕这声音再怎样微弱。

智力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生前所说

“我喜欢变换语调,找出所有可能的声音,追求每一种颜色,并寻找任何可能的生命力量…当我探向越更多元的事物和题材时,我的诗就越明晰而快乐。”

趁着五四青年节,就在崂山就在石老人沙滩,如是书店x“在路上”乐队/如是爱乐乐团用一场充满活力的现场演出致敬所有勇于奋斗的年轻人们,像潮汐中矗立的掩饰,执着而坚定坚守着梦想,这是他、是她也是我们每一个人。

青岛如是爱乐乐团

毫无疑问地,无论过去或现在,城市声音它都是一处照耀着社会各个阶层的的光束,为芜杂草根活力的民间播下倔强的种子,也为每一位来访者敞开怀抱。

最好的诗人,就是给我们日常面包的诗人。其实音乐与城市也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