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感受這幅城市圖像的同時,除了視覺之外,還有聽覺的體驗,不管是記憶中過往列船舶入港的警示聲,還是石老人海灘邊上響起的歌聲,也與視覺同等重要的去影響了人們對於一個城市的記憶與認同,無論是青島人或是外來者。對於青島來說是時候去思考聲音對於一個城市居民在社會、心理、文化層面的多重意義,一起去定義城市的特色、記憶、認同與想像。

青島的公交和地鐵構建了這座城市的交通網絡,城市的生活與脈動在海岸線中延展開來,共構出了青島城市的獨特圖像。

不論是對於平日習慣以公共交通的忙碌通勤族,還是以沿海岸線做爲旅行地圖的外來觀光客,海岸濤聲、時而紛亂擁擠的人羣、手扶梯的速度節奏,甚至是醒目的道路標誌都形塑了青島的城市印象。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侵權刪

然而,在感受這幅城市圖像的同時,除了視覺之外,還有聽覺的體驗,不管是記憶中過往列船舶入港的警示聲,還是石老人海灘邊上響起的歌聲,也與視覺同等重要的去影響了人們對於一個城市的記憶與認同,無論是青島人或是外來者。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侵權刪

突破舊思考把聲音還給城市

青島城市的繁華與喧鬧,或許已經淡化了大家對聲音的感知,熱心市民郭大爺說道:對於他來說心目中的聲音地標,就是自己從小生長在青島港聽到的船歌號子以及漁民們的吆喝叫賣聲,總是能勾起鄉愁的記憶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侵權刪

因此城市裡的同一個聲音,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會有差異性,交通的聲音、海岸的聒噪聲,可能被某些人視爲一種不悅耳的雜音,但亦可能是青島人內心的獨特聲音地標,而也正是這種「差異」,使得聲音讓城市發展的脈絡更加多元。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侵權刪

在城市發展的脈絡底下,視覺展現出了一個城市的個性風格,視覺文化因此越來越重要,但是當提到了聽覺的層面,各種「聲音」卻因爲要去達到一個相對的「共識」,而必須去控制它。

而早在1970年代,美國溫哥華就已經開啓了「聲音地景」(Soundscape)計畫,提升人們對環境聲響的關注,而日本則是到了1990年代開始用整體城市環境去觀看聲音獨特的文化意義。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侵權刪

1993年「日本音景學會」正式成立,開創了音景研究的另一里程碑,除此之外,聲音地景的概念更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東京都的鐵路更有著取代了「機械音」的「月臺發車音樂」。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侵權刪

對於青島來說是時候去思考聲音對於一個城市居民在社會、心理、文化層面的多重意義,一起去定義城市的特色、記憶、認同與想像。

海灘歌聲重啓城市人的聽覺

隱約想起在路上樂隊裏有一首同名歌曲《在路上‖》,“總是需要等待,依然找不到方向,還在不停奔跑,總是找不到終點,多少無助的夜晚,那些最美的風景”。

對於他們來說,那些遙遠歲月困頓勞碌的日子似乎也談不上有任何娛樂休閒可言,但總有辦法能夠苦中作樂自尋排解。離開了故鄉,無數個思鄉的日子牽掛起來,反覆吟唱“在路上,在路上,我遇見你,在路上,在路上,我擁抱你”。

凝望城市與城市之間,人類照亮黑夜的野心與能力永遠不足以真正將整個夜晚時空轉化成「恍如白晝」,任何大鳴大放的主流音調也不可能完全遮蔽其他聲音的存在,哪怕這聲音再怎樣微弱。

智力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1973)生前所說

“我喜歡變換語調,找出所有可能的聲音,追求每一種顏色,並尋找任何可能的生命力量…當我探向越更多元的事物和題材時,我的詩就越明晰而快樂。”

趁着五四青年節,就在嶗山就在石老人沙灘,如是書店x“在路上”樂隊/如是愛樂樂團用一場充滿活力的現場演出致敬所有勇於奮鬥的年輕人們,像潮汐中矗立的掩飾,執着而堅定堅守着夢想,這是他、是她也是我們每一個人。

青島如是愛樂樂團

毫無疑問地,無論過去或現在,城市聲音它都是一處照耀着社會各個階層的的光束,爲蕪雜草根活力的民間播下倔強的種子,也爲每一位來訪者敞開懷抱。

最好的詩人,就是給我們日常麪包的詩人。其實音樂與城市也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