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恰逢五四青年节,整个假期似乎都洋溢着青春的味道。在此期间,一个95后女大学生,用自己的义举持续感动着全国网友。

在广西的一所大学校园里,一男子持刀捅向女生梁某。面对匪徒的尖刀,20岁的崔译文丝毫没有畏惧,危急时刻一冲而上,用瘦弱的身体护住同学,自己却不幸身中8刀。

网友感动不已,直呼心疼。但也有人在网上留言,“差点小命不保,傻不傻啊?”

当记者问崔译文是否想过危险时,她宛然一笑:“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

同样的问题,100年前的另一位大学生也曾遇到过。那一年的5月4日,身患严重肺病的北大学生郭钦光,不顾劝阻,拖着病躯冲向赵家楼,不料遭到卫兵殴打,当场呕血不止。3天后,他忧愤而死。

23岁的郭钦光,留下了一句话:“国危而俗偷,不如早死,胜于撑两目以俟外人之侮我国!”

就在冲向赵家楼的那一天,一群和郭钦光一样的爱国青年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勇气,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也是那一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寄语:“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有知乎用户评论说:“在精神上永不麻木,在任何时期都能够并且勇于发出震撼一个时代唤醒所有民众的声音,这才是青年人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五四精神的真正内核和最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百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精神;百年沧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思想启蒙年代,广大青年最先接受救国救民的新思想新主义,积极传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启蒙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

站在时间长河上俯瞰,一百年或许是“弹指一挥间”,但那些青年在历史中书写的宏大叙事,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杨靖宇牺牲时是35岁,赵一曼牺牲时是31岁,江姐牺牲时是29岁,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牺牲时是29岁,邱少云牺牲时是26岁,雷锋牺牲时是22岁,黄继光牺牲时是21岁,刘胡兰牺牲时只有15岁……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的青年,面对人生的规划、未来的重担,又该如何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洪润浩身残志坚,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完成从残疾人到志愿者角色的转变。13年来,他每周5次带领志愿者先后帮助870名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爱心辅导,累计服务时间长达70万小时。

年仅30岁的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被网友喻为“雷神”的90后小伙杜富国,面对危险性大的爆炸物时,从来都是抢着上。“你退后,让我来”的担当,保护了战友,自己却失去双手和双眼。

80后村官吴书香,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当选为十九大代表后,面对媒体的采访,她说:“在农村工作,奉献、创新就是我理解到的大学生村官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历史反复证明,一百年来,中国青年运动的舞台风云际会、英才辈出,但“勇于担当、甘于奋斗”的浓厚底色一直贯穿始终,从未改变。

诚如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散文《为何战斗不止》中的玫瑰所言:

在荒原上,有一朵玫瑰非常渴望有蜜蜂来做伴,却没有一只蜜蜂飞到她身边。尽管如此,玫瑰仍然坚持等待。在她感到孤独的时候,她就想象自己置身一个花园,蜜蜂们一只接一只地飞过来亲吻她。

就这样坚持到了第二年,她再次绽放。

“你这样做不累吗?”有人问她。

“不累,我得战斗不止。”玫瑰如此作答。

“为什么?”

“因为如果我不再绽放,我就会凋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