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小長假,恰逢五四青年節,整個假期似乎都洋溢着青春的味道。在此期間,一個95後女大學生,用自己的義舉持續感動着全國網友。

在廣西的一所大學校園裏,一男子持刀捅向女生梁某。面對匪徒的尖刀,20歲的崔譯文絲毫沒有畏懼,危急時刻一衝而上,用瘦弱的身體護住同學,自己卻不幸身中8刀。

網友感動不已,直呼心疼。但也有人在網上留言,“差點小命不保,傻不傻啊?”

當記者問崔譯文是否想過危險時,她宛然一笑:“我不衝上去,她可能會死。”

同樣的問題,100年前的另一位大學生也曾遇到過。那一年的5月4日,身患嚴重肺病的北大學生郭欽光,不顧勸阻,拖着病軀衝向趙家樓,不料遭到衛兵毆打,當場嘔血不止。3天后,他憂憤而死。

23歲的郭欽光,留下了一句話:“國危而俗偷,不如早死,勝於撐兩目以俟外人之侮我國!”

就在衝向趙家樓的那一天,一羣和郭欽光一樣的愛國青年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作爲一支新生的社會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和勇氣,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傳遍祖國大江南北。

也是那一年,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誌上寄語:“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有知乎用戶評論說:“在精神上永不麻木,在任何時期都能夠並且勇於發出震撼一個時代喚醒所有民衆的聲音,這纔是青年人最珍貴的價值,也是五四精神的真正內核和最重要的意義。”

時至今日,百年風雲變幻,不變的是精神;百年滄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思想啓蒙年代,廣大青年最先接受救國救民的新思想新主義,積極傳播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啓蒙精神,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革命戰爭年代,廣大青年滿懷革命理想,爲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衝鋒陷陣、拋灑熱血;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廣大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向困難進軍,向荒原進軍,保衛祖國,建設祖國,在新中國的廣闊天地忘我勞動、艱苦創業;改革開放新時期,廣大青年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爲祖國繁榮富強開拓奮進、銳意創新。

站在時間長河上俯瞰,一百年或許是“彈指一揮間”,但那些青年在歷史中書寫的宏大敘事,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跡:楊靖宇犧牲時是35歲,趙一曼犧牲時是31歲,江姐犧牲時是29歲,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犧牲時是29歲,邱少雲犧牲時是26歲,雷鋒犧牲時是22歲,黃繼光犧牲時是21歲,劉胡蘭犧牲時只有15歲……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今天的青年,面對人生的規劃、未來的重擔,又該如何找到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洪潤浩身殘志堅,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完成從殘疾人到志願者角色的轉變。13年來,他每週5次帶領志願者先後幫助870名外來務工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兒童愛心輔導,累計服務時間長達70萬小時。

年僅30歲的張超,在駕駛艦載戰鬥機進行陸基模擬着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杆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被網友喻爲“雷神”的90後小夥杜富國,面對危險性大的爆炸物時,從來都是搶着上。“你退後,讓我來”的擔當,保護了戰友,自己卻失去雙手和雙眼。

80後村官吳書香,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當選爲十九大代表後,面對媒體的採訪,她說:“在農村工作,奉獻、創新就是我理解到的大學生村官精神最直接的體現。”

歷史反覆證明,一百年來,中國青年運動的舞臺風雲際會、英才輩出,但“勇於擔當、甘於奮鬥”的濃厚底色一直貫穿始終,從未改變。

誠如巴西作家保羅·科埃略的散文《爲何戰鬥不止》中的玫瑰所言:

在荒原上,有一朵玫瑰非常渴望有蜜蜂來做伴,卻沒有一隻蜜蜂飛到她身邊。儘管如此,玫瑰仍然堅持等待。在她感到孤獨的時候,她就想象自己置身一個花園,蜜蜂們一隻接一隻地飛過來親吻她。

就這樣堅持到了第二年,她再次綻放。

“你這樣做不累嗎?”有人問她。

“不累,我得戰鬥不止。”玫瑰如此作答。

“爲什麼?”

“因爲如果我不再綻放,我就會凋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