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一份工作都有價值,每一位勞動者都值得被關注。他們的勞動,讓你看見歷史。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時,紅網記者帶你走進一羣考古工作者,從他們的工作出發,去探尋勞動的意義。

文物修復師丁潔正在清理一支矛上粘附的泥土。

紅網時刻記者 袁思蕾 長沙報道

見到文物修復師丁潔的時候,她正在用細毛刷仔細清理一支矛上粘附的泥土。

“這是前不久一個考古發掘工地上出土的。”丁潔介紹,爲了避免對出土器物表層造成人爲破壞,作爲文物修復師的她,必須小心翼翼地用細軟的毛刷,在去離子水或者蒸餾水的幫助下,一點一點地清理掉出土器物表層所附着的泥土等雜質,直到這件出土器物的紋飾、線條清晰顯現出來。

而這樣的清理工作可能要持續一整天,亦或是很多天。“前期清理工作的時間,要看出土器物表面附着物的情況而定。有的時候,器物表面附着了難以清理的硬結物,還需要用到其他的清理方法。”丁潔說,對於其他人而言,修復文物這份工作,長期做下來,可能是一個很枯燥、很機械的過程。但是,在她看來,每件出現在她面前的器物特徵、出土情況都不一樣,面對它們、修復它們,是一件新鮮而有趣的事情。

“我喜歡這份工作,每天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很開心。”易新博正在修復一件銅鏡,這是最近要在株洲市博物館展出的一件文物。現在已經是修復這件器物的倒數第二步了,他正在做的工作就是用文物修復的技藝,讓修補的地方變得和器物本體的顏色大致一樣。

文物修復師正在查看一批待修復的出土文物。

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是不折不扣的冷門專業。而畢業於同一所學校的丁潔和易新博,卻因爲出於對文物、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選擇成爲一名文物修復師。

“文物修復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它是一個需要長期維護的過程。”丁潔介紹,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除了要對破損的文物進行修復,還要做好前期取樣調查、文物基本情況瞭解、保存現狀和修復過程的記錄存檔等工作,以便文物持續性修復工作的開展。“我們的工作相當於醫生爲病人治病。”丁潔打了一個比方,她說,文物修復師好比是給文物“治病”的“醫生”,他們的工作並不能讓文物長生不老,但可以延長它們的“壽命”,爲後代多留下一點文化遺產,讓更多人瞭解人類曾經走過的路。

“做文物修復師,就要對文物負責。文物修復有很多原則,修復文物不能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做,就像給病人治病一樣。” 易新博補充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