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爱说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是闲下来干什么?由于家庭环境、文化层次和社交网络的不同,各人却有各人的玩法。有的人喜欢琴棋书画诗酒花,这当然是比较高雅的玩意儿,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有的人喜欢麻将扑克或吃吃喝喝,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有的人喜欢提笼架鸟肩落鹰,这就有些八旗子弟的做派了。

古琴演奏

在我生活的四川小城,养鸟的群体大有人在。你在街上随意地逛一逛,就能碰到花鸟店,专门出售鸟笼、鸟食和鸟儿的。再到公园里看一看,不管是早晨还是下午,都可以看到有些玩友在那里遛鸟。鸟笼挂在树枝上,鸟儿在笼子里盘桓跳跃,婉转啁啾,而鸟主人则在旁边泡杯清茶,跟老友下棋聊天,生活倒也悠哉乐哉。更加让人称奇的是,这些爱鸟之人居然也成立了协会,还定期组织会员斗鸟。对于那些在斗鸟中胜出的鸟儿,它们还会身价倍增,给主人换来丰厚的回报。当然,前提是这个主人愿意忍痛割爱。

提笼架鸟,似乎让人觉得有些不务正业。不过在这个文化多元的社会,这也算是各人的自由吧!只要他们不危害社会,我们何必去干涉别人呢。

鸟笼

众所周知,满清入关后,满人不用务农,无需打仗,不为生计操劳,闲得无聊就开始养鸟、养虫、盘鸽子,《燕京杂记》里记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其上者,游手无事,出入必携。”在电视剧里面,我们经常看见满清的王爷贝勒、公子哥儿们遛鸟玩鸟的场景,有些大户人家院子里挂着几十个鸟笼,想想都让人咋舌。每天在每个鸟笼前面站上五六分钟,小半天时间也就过去了。可见玩鸟遛鸟,的确不是穷苦人家参与的事情。他们自己肚子都还没有混个囫囵圆,哪有闲钱去伺候鸟祖宗呢。

遛鸟玩鸟

其实玩鸟这笔账,还真不能全部算在满人身上。因为国人玩鸟至少已有上千年历史。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笼养鸟儿的现象。时至唐朝,国人玩鸟儿已经逐渐形成气候。“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是北宋文人欧阳修所作的《画眉鸟》,作者已经在感叹金丝笼中的鸟儿之所以叫声没有林间美妙,是因为它们失去了自由。历经宋元明清,养鸟儿玩笼已经成为很常见的大众休闲文化活动。

玩鸟需要鸟笼,鸟笼是观赏鸟进行活动与栖息的主要环境。养鸟器具的适用与否,是能否养好观赏鸟的关键之一。所以,只有先置备好合适的鸟笼和其它附属器具,才能将鸟养得健康活泼,鸣唱自如,适合观赏。作为饲养小鸟的工具,鸟笼历经千年变迁,从最初单纯为养鸟所用,已经逐渐演变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具有使用和观赏两种功能。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热,它们逐渐从花鸟市场走进了古玩市场,甚至在国内外举办的拍卖会上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鸟笼

我国幅员辽阔,千年的文化流传下来,各地对鸟笼制作技艺的传承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鸟笼主要分为南派、北派两大派系,如果要是细分的话还包括京派、海派、川派、苏派、广派、浙派等,而且各个地区都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色,各地鸟笼制作的工艺,如外形、雕工、材料和规格等都有各地艺人的独到之处。所以,单从外形就可以分辨鸟笼所属的流派。川笼主要产自四川、重庆一带,影响至云贵等地,以画眉笼、绣眼笼、百灵笼、瓜皮笼为主要代表。川笼有四川人的灵气,特别是简洁、朴素、含蓄,充分利用材料的颜色呈现古典美。川派鸟笼都有一个厚笼衣,在将生鸟放入笼子以后,厚笼衣可以把笼子遮得很暗,为生鸟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川派鸟笼还有一个特殊的顶棚,用竹圈撑布做成并装在笼顶上,让笼顶变黑无光。好一点儿的顶棚是用绢帛制作的,有的顶棚上还会画上山水花鸟图案。

川派鸟笼

郫县鸟笼堪称川派鸟笼的代表。郫县地处川西平原,水源充沛、气候温和,特别适合竹子的生长。在这里,竹子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的重要来源,这其中的“竹编鸟笼”,单个精品可以卖到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价格。“金温江,银郫县……”郫县历来是成都平原的富庶之地,人民生活富裕,自然就会追求休闲娱乐。其实自唐朝始,赏鸟听唱就成为了郫县古城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风尚,到清朝乾隆年间,这里的竹编鸟笼已有数十个成型品种,成为当地名噪一时的产业。当时郫县有近百位竹编鸟笼匠人,制作鸟笼堪称一门艺术,自古民谚有云“七里观作笼,八里听鹃鸣”,古城镇遂有“川西鸟笼之乡”的美称。

郫县古城镇的指路村,就是鸟笼的核心产地,据说,这门手艺在当地都是从一名叫王修其的手艺人那里学来的,王修其老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子王明文继承了这门手艺。王修其原本只是一名竹编艺人,平日靠编织提篮、猪笼、簸箕这些日用农具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竹编鸟笼。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王修其到彭县(今彭州市)去赶集。途中,一个制作精良的竹制红皮鸟笼让他颇感震惊。

川派鸟笼

在王修其眼里,竹编原来仅限于日用农具的制作,而这个鸟笼的功能、造型和工艺之精美,刷新了他对这门手艺的认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王修其终于用竹编农具换来了这个鸟笼。拿到鸟笼的王修其开始没日没夜地琢磨其中的工艺,把鸟笼拆了装,装了拆。没过几天,王修其居然真的将鸟笼做了出来。他先是拿到鸟市上试着卖,后来慢慢的就有人找到家里来买。在王修其的带领下,村里做竹鸟笼的人越来越多,古城鸟笼制作再次发展壮大。只是以前的师承关系发生了变化,王修其成了郫县鸟笼的中兴者。

受父亲的影响,王明文年幼时就对竹编工艺十分着迷。制作竹编鸟笼,从选材开始。鸟笼匠人选材很有讲究,一般选择生长期三到五年的竹子,不太老也不太嫩,这个时期的竹子水性稳定,色泽干净,柔性强,做出的鸟笼更有质感,也更耐用。竹子选择好购买回来以后,要先去皮,然后根据鸟笼的形状以及长短再进行火烤,烤干后进行晾晒。再用砍竹刀将将竹身一剖为二,劈开为竹片;然后用刮刀刮去竹子表面的青竹皮,露出竹心本色;

制作鸟笼

接下来点燃炭火,将竹片架在炭火上去湿烤干燥,烤的过程中,水汽吱吱吱地从竹体里冒出来,炭火在炙热中散发着清雅的竹香。火烤完成后,原材竹子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晾晒,这样才能进入下一步制作竹编鸟笼的环节。制作鸟笼的工具众多,工序复杂,其中制作鸟笼外圈很有特点,也是制作竹编鸟笼的必要基本功。宽窄已经劈好的竹条敲打平整,抛光表面,然后点燃酒精灯,利用灯火的温度一点点将竹条烤弯,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整圆。

“烤形成圆”,看似缓慢复杂的一道工序,其实只是编制中比较简的一项基本功操作,实际上,外圈接口才是考验竹编艺人手艺的步骤,让人看不出接缝痕迹是做这一步的目标。进行这一步时,需要细致地将弯曲成圆的竹条两边的接头处先削出合适的斜面,然后在编鸟笼的手艺人所特有的“铁刨”上进行刨平,随后对接、修补,再用铁夹夹紧、上胶填缝,进一步刨平,这样竹圈最终出来的效果可谓严丝合缝,毫无痕迹。因为接口处竹子的纹路都拼接得近乎完全一致,若不细心看,甚至接口在哪里都难以觉察,可谓精益求精。一个鸟笼外圈就需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要做好一个完整的精致鸟笼,需要一个多月的时向,有些匠人甚至要用几年的时光去打磨一—件作品。

川派鸟笼

鸟笼的外圈做完之后,还要做爪、修圈、钻眼,把笼丝一根根穿进准备好的眼里,步步都需谨慎。一个鸟笼从选料到成品需要三十多道工序,而这些工序中包括大大小小上百个部件,一个部件弄错做出来的鸟笼都可能是次品。所以,匠人做出的极品鸟笼要有四平八稳,笼丝垂直无歪斜,笼爪左右对称,门上下开合自如,大圈结合口严丝合缝,表面干净光洁、无花斑的特点。可以说每一个鸟笼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无法完全复制。郫县鸟笼这门手艺,历经几代人的坚持与摸索,正是手艺人把竹子独有的韵味和时代的诉求相融合,创造出一件件实用但不失美感的艺术作品,才得以让竹子的魅力流传至今。(彭忠富/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