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譬如说你讲无欲则刚,他会反驳,说欲望都没有了,那还需要这个刚干什么呢。有人说,孔子讲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饮食男女本来就是人的正常感情,怎么能去压制呢。

现在教育往往强调人要有个性,一个人要敢于表现自己,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至于表现得好不好,见解是对还是错,这不重要。现在学校里往往就这样教。

我听过一个小学老师上课。这位老师鼓励孩子发表个人见解,说你们动动小脑筋,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说了,老师都不满意,说你们讲来讲去都是课文的意思。于是继续鼓励:“小脑筋再开动开动,不要怕说错了。”

于是孩子们努力说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最后老师总结说:“老师虽然不完全赞同你们的观点,但是我欣赏你们这种勇于讲出观点的勇气。好,下课。”

这种教育就把人教得糊里糊涂。明理很重要,知见不能有错。有人说,孔子讲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饮食男女本来就是人的正常感情,怎么能去压制呢?

其实孔老夫子说这话正是在警告我们,饮食男女,这是人最大的执着。小到夫妻吵架,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说到底,不外乎饮食男女引起的。这就告诉我们,这种欲望你即便不能断,好歹也要把它控制在伦理道德范围之内。能够断掉是最好的。

许多人在这一点上想不通,于是对儒家的东西也就不能认同。譬如说你讲无欲则刚,他会反驳,说欲望都没有了,那还需要这个刚干什么呢?欲望都没有了,男女之间没有爱情了,人类社会还怎么繁衍呢?这样一来我们人类不就没有了吗?我回答说:你完全不用担心世上大家都把男女之欲断掉。你能节制它,让它不违背伦理道德就非常不容易。我们所担心的是男女关系的混乱,是欲望的泛滥。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现代教育和古代圣贤教育的不同。

现代教育不注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即便是注重了所谓德育,也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因为这种道德教育没有根。古代道德教育之所以落实得好,是因为有因果教育贯穿其中。因果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根。

世界几大宗教的教育都是因果教育。儒家虽然因果规律谈得不多,但决不否认因果规律。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一定要懂得命运,懂得因果。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个做陶俑殉葬的,大概会断子绝孙。因为他没有仁爱心,用像人的东西作殉葬品,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世界宗教基本都认定人生是苦海,这是基本事实。既然是苦海,我们又没有能力出离,那么好歹大家要好好地相处,遵循伦理道德。这就是世间法。如果有可能的话,就是连这个伦理道德的社会都不要贪恋。

一方面要去建立道德的社会,另一方面绝不执着于建立道德的社会。因为它再怎么好都在轮回之内,都是娑婆世界。这是出世间法。修出世间法一定要通过这个“众妙之门”,要了解宇宙人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宇宙人生是个假象,为什么我们有生老病死的苦,如何出离这个苦。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学经典。道之体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多学几条,可能会加强我们的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