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着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並陸續推出產品,公募基金行業一度倍感壓力。不過,包括建信理財在內的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近期紛紛主動與公募基金開展資管業務合作,“競合”格局初露端倪。那麼,對於體量同樣龐大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而言,該如何更好地實現“取長補短”?對資產管理行業而言,雙方的競合關係又將帶來哪些深遠影響呢?

銀行理財子公司“攪局”資管業

■ 記者 戚奇明

銀行理財市場轉型持續推進,截至目前,工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光大理財、招銀理財等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以下簡稱“理財子公司”)已正式開業經營,另有郵儲銀行、興業銀行、寧波銀行等10餘家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展望未來,廣發證券指出,在2020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前,理財子公司將籌備加速,預計未來理財規模將達十萬億元級,銀行系資管將成爲我國資管業的重要一極。

值得關注的是,自開業以來,部分理財子公司就積極尋求與基金公司合作。以首家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爲例,6月初開業後,其已與多家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展開合作。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披露的信息,今年7月,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了“建信基金-建信理財固收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華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華夏資本-建信理財固收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華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華泰柏瑞基金-建信理財權益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三季度以來,建信理財進一步與其他基金公司合作,相繼成立了“中歐基金-建信理財固收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大成基金-建信理財權益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易方達基金-建信理財權益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等。

“從產品供給層面看,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髮行的產品各有側重。”某銀行相關人士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可能主要以封閉式產品、定期開放產品及現金管理類產品爲主。銀行在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和信用風控等方面一直具有優勢,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爲主,還能充分利用銀行資金優勢。同時,理財子公司可推進FOF業務發展,通過發掘更好的管理機構和投資策略,豐富產品的結構,進而研發出混合類產品。”

根據中信建投證券的研報,目前已開業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體系主要具有四個特徵。一是以固收爲主體,積極佈局權益類;二是權益類投資以私募股權、FOF模式居多;三是以複製指數起步,積極探索量化策略;四是部分保留了浮動管理費這一理財特色。具體來看,部分理財子公司發佈的產品凸顯了集團在資管行業的戰略佈局。例如,工銀理財的產品主要以固收爲主,兼顧權益及混合類,其中,權益類產品以未上市股權爲主要投向。建信理財立足深圳,產品精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交銀理財的產品呈現封閉型、定開型、現金管理類三足鼎立,是具有代表性的淨值型產品格局。中銀理財新產品體系爲外幣系列、穩富養老系列、智富權益系列、“鼎富”股權系列、指數系列,收費模式與公募債基看齊。

“基金公司則主要深耕權益市場,剔除貨幣基金,在公募基金產品的構成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基金佔比接近一半。”上述某銀行相關人士進一步指出,“同時,從需求端看,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吸引到的投資者也有所差異。前者的產品和業務主要針對大衆客戶,而後者更多針對機構投資者。”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8年)》顯示,截至2018年底,銀行理財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的一般個人類、高資產淨值類與私人銀行類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86.93%。其中,一般個人類產品存續餘額爲13.84萬億元,佔比62.76%。而根據公開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機構投資者在公募基金的佔比約爲64%。

公募基金謀求特色化發展

■ 記者 田忠方

目前來看,公募基金與理財子公司的合作意味更濃,但競爭同樣不可避免。例如,理財子公司在人才引進方面出手闊綽,數百萬元的年薪並非個例,目前已有多位公募高層傳出將加盟新成立的理財子公司,並出任投資相關職位的消息。同時,從政策層面看,理財子公司也有一定優勢,公募基金的壓力客觀存在,加之保險資管、券商資管乃至期貨資管等越來越多競爭者入局,公募基金破局成爲業界關注的焦點。

“整體來看,公募與理財子公司的競合關係將是動態演變。”上海東愷投資總經理吳明義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在一些必須要競爭的領域,各類機構均在不斷壯大自身實力。以渠道爲例,銀行的銷售能力非常強,但公募基金也在加大與第三方銷售渠道的合作力度,並着力發展直銷網絡。”

“事實上,規模較大的資產管理機構並非沒有‘短板’,資管業有很多要素需要時間去積累。理財子公司之所以青睞公募基金行業的人才,正是因爲其在淨值化轉型過程中需對此前保本保收益的產品進行調整,而公募基金對客戶的申購、贖回及市場交易行爲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上海雙隆投資總經理、投研總監馬俊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從監管引導的方向看,未來資管行業分層專業化的概率較大。因此,公募應該在權益類投資領域繼續深入,拉開和其他類別機構的差距。

“根據資管新規,資產管理產品可以投資一層資產管理產品,但所投資的資產管理產品不得再投資其他資產管理產品(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除外),因此公募基金將可能成爲其他資管產品重要的投資標的。”滬上某大型公募基金相關負責人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公募基金應發揮全面的產品佈局和經驗豐富的投研團隊優勢,爲銀行資管、保險資管等機構提供多種產品選擇,幫助其進行資產配置,並向市場提供風格鮮明、運作成熟的產品。

“未來,資管業在各層面都將被不斷‘拉平’,如期貨資管、券商資管可以做一些此前基金的業務,公募基金也可以開展投顧業務,銀行理財子公司則可發行類信託的產品。”吳明義表示,“因此,未來跨領域套利的行爲將不斷減少,各類型機構需要不斷發展特色化業務,呈現自身鮮明的特色。”

“未來資管業的機構類型將既有‘大而全’,也有‘小而精’,每個行業都需有自身的競爭特色。同時,同一行業內的不同機構也需進行分工競合,如一些公募基金公司將着力發展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等產品,另一些則以權益類投資見長。”吳明義進一步指出,“市場對各類型資管產品的需求將越來越旺盛,如果相關機構能夠在產品創新設計方面進一步加強,把客戶不同類型需求集中起來創設合適的產品,將更有能力去獲得優質資源和資產。”

差異化競合成趨勢

■ 記者 戚奇明 田忠方

“公募基金最大的優勢在於較高的投研能力、更市場化的運營機制以及人才的儲備。”某銀行相關人士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理財子公司的優勢主要是與母行的合作。銀行分支機構的分佈較廣,憑藉母行的網絡,理財子公司的客戶基礎較爲紮實,可以面對面與投資者進行溝通,以提供更高效適用的資管服務。同時,相比公募基金,銀行理財體量大、信用債投資佔比高,若能加強與總行之間的聯動,理財子公司可挖掘到質量更高的發債主體。

“作爲兩個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存在一定的差異。”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邵科對《上海金融報》記者指出,“首先,在產品定位方面,理財子公司目前更多是承接母行的非保本理財業務,基金公司則主要從事傳統基金業務。其次,兩者的運營機制也不一樣。基金公司已在資本市場運作多年,市場化程度較高,而理財子公司脫胎於母行的銀行理財業務,與銀行集團的關係更近,運營機制也與銀行較爲相似。事實上,目前雖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但其內部架構包括人才招聘、產品設計等仍在構建和完善。這方面,公募基金有先發優勢。”

“不過,如果同處一個集團旗下,理財子公司和基金公司會進行一些差異化分工,如理財子公司強化與集團上下的聯動能力,拓展優質的非標債權資源;基金公司則聚焦於債券、股票、另類投資等市場化投資產品。”邵科進一步指出。

廣發證券分析師倪賡、戴康認爲,我國公募基金髮展歷史悠久、運行規範,在投資管理、客戶羣體、人才團隊、產品設計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先發優勢。“首先,完備的投研體系基本建立,主動管理能力較強。其次,客戶羣體風險偏好高,沒有‘剛兌’等歷史包袱。第三,業績排名透明真實,人力資源市場實現充分競爭。第四,公募產品流動性更好,且有分紅免稅優勢。”倪賡、戴康指出,“不過,公募基金在網點渠道、客戶黏性和監管規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劣勢,尤其是公募基金需遵從資管新規、基金法及證監會相關監管要求,相較理財子公司而言,監管更爲嚴格。”

“銀行理財可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而公募基金在實際操作中仍相對受限。同時,銀行理財產品在銷售上的優勢也是公募基金難以相比的。”滬上某大型公募基金相關負責人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不過,相較理財子公司,公募基金在權益投資方面的優勢明顯。畢竟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時間短,相對而言,公募基金的主動管理型權益基金更受投資者青睞。兩者優勢互補,讓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具備合作基礎。”

“就目前而言,雖然理財子公司的實力和背景雄厚,但仍是剛剛進入資管行業的‘新兵’,在發展機制、人才儲備及投資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因此需要與公募基金進行合作,才能開發出質量更高的產品。”吳明義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例如,在股票投資領域,行業研究、資產配置、倉位風險、宏觀大環境等因素都需要兼顧考慮,相比公募,銀行相關人才的儲備較爲薄弱。”

不過,吳明義也強調,理財子公司強調淨值化、打破“剛兌”,在此背景下,其在客源獲取和銷售等領域與公募基金存在較強的競爭關係。“值得關注的是,過去幾年公募基金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銀行銷售渠道,理財子公司成立後,銀行在銷售方面可能傾向於理財子公司,對公募基金的份額產生一定擠壓。”

“在資管新規出臺前,銀行系資金主要以定製基金的形式由公募基金管理,理財子公司成立勢必將分流一部分資金。”馬俊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不過,從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的資金性質等方面看,二者未來更多將進行差異化競爭,在權益類投資方面仍將保持緊密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