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晓正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大多数人都认可《凡尔赛和约》,战胜国对德国的过于苛刻,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很少有人知道,协约国对德国军事打击的不彻底性,是导致其战后军事力量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完整的战争。
一战中的德国投降,主要是政治和经济的崩溃所致,并不是真正的军事失败。因为在德军投降的那一刻,依然占据着法国、俄国、比利时等国的大片土地;更因为柏林没有被攻占,才使得一战看起来,更像是“停战”,而不是德国投降。
没有占领德国全境,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祸根”。
随着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投降,德国面临着“以一当十”的不利局面,再加上国内发生兵变、德皇退位,继续战争的意义不大了,德国派出代表到法国贡比涅森林中福煦元帅的专列里,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这就是《贡比涅停战协定》,尽管停战的条件很苛刻,但只是缴枪和撤退,并没有对德国进行占领,这个《协定》传出后,立刻遭到一些将领的反对。他们认为,不能半途而废,协约国军队应该攻入德国心脏,在柏林签署停战协议。
首先,“宜将剩勇追穷寇”,彻底瓦解德军的士气。尽管战争结束前,德军的士气也十分的低落,但更多的是对皇权制度的反感,并不认为是在军事上的失败。只有乘胜追击,才能在气势上真正瓦解对手的斗志,甚至是忌惮协约国的军事实力。
其次,占领其全境,才能真正打服整个民族。好战的德意志民族,从来就没有高看过周边国家军队的实力,他们认为盟友的“背叛”,是德国投降的根本原因,德军依然强大,至少协约国军队没敢进攻柏林。这种情绪成了二战前夕,整个民族叫嚣战争的理由。
更关键的是,没能将其军事力量进行肢解。尽管《和约》对德国军队和武器生产进行了限制,但整个军事体系没有瓦解,军工厂依然存在。10万人的国防军全是精英,战时能够迅速扩编;不让生产重机枪,就研发MG系列通用机枪等等。
正是协约国的致命错误,让投降后的德国人并不承认失败,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了“定时炸弹”。如果像二战期间盟军所做的那样,完全可以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什么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协约国,这么草率地签订协议呢?
4年的战争,欧洲各国早已身疲力竭,实在是打不动了。
1918年,历经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沉浸在胜利喜悦的时候,作为协约国的高级将领们,对未能占领德国全境而耿耿于怀,但是他们也知道,早早的签订停战协议,尽快结束战争也是无奈之举,更是政治的需要。
一是,战争几乎耗尽了英、法两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尽管英国采取的“饥饿战争”,全面封锁德国,但同样需要进口维持的英、法两国,不比德国好到哪里去。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这场战争的胜负谁都不好说。
与单纯的军事占领相比,更让英、法等国有心无力的是维持。因为占领德国,就意味着要承担6000万德国人的生计。从经济的角度看,把“烂摊子”继续交给德国人去处理,是十分划算的事情,并且德国恢复的过程,相对而言也是安全的过程。
二是,协约国不是“铁板一块”。随着德国的失败指日可待,协约国内部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法国有取代德国成为欧洲霸主的“苗头”,而英国不希望“一家独大”等等,各方争论不休,互不相让。
更有甚者,以撤军做要挟。可以说是战争还未结束,各国已经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得“不可开交”,眼看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战局,唯有尽快结束战争,避免协约国的分裂。当然,战争一旦结束,以撤军或退出同盟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布尔什维克的身影,结束战争可以全力镇压国内的革命势头。同时,也利于德国腾出手来,清剿布尔什维克化的“斯巴达克团”,毕竟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是一致的。
当然,单从军事实力看,协约国军队的军事素养与德军还有不小的差距,继续进攻,谁都没有把握能够战胜德军,更何况进攻就意味着伤亡,民众的呼吁,士兵的厌战,迫使各国尽快结束战争,哪怕是一丝的希望,他们都要努力争取之。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