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地理上的区位特点,我国的东北地区呈现出一种突出的形态,而且在地理上,东北平原相对来说也是一个独立性比较高的地理单元,而除了地图形状上的突出外,其战略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

单从军事层面出发,而且从历史来看,如果东北和关内的内地地区结为一体,同属一国之时,东北就因为自己稍显独特的区位特点,而率先受到攻击,并对整个国家都造成强度比较大的震动。


东北周边由俄罗斯的远东,日本海,朝鲜半岛、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围合而成。

从历史来看,当东北地区属于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之时,只要这个政权的综合实力稍微强大,其统治者就一定会考虑一个成熟的时机,向关内进发。比如,辽国和金国都是从东北地区崛起,随后又开始南向的冲击,还有历史上最成功的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也是如此。


其实关于这一点,所有的中原王朝统治者都是心知肚明的,而且也不会本着“无为而治”的束手就擒的方式,比如明朝就曾针对关外做了大量的防御设施。

下文主要就清朝入关之前最为艰难一战“关宁锦战役”做出介绍。

结合历史发展,当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这两个地理单元,其实也是一对共同命运的单位体,而明末时期的基本状况也是类似。

钢铁防线“关宁锦”

明朝末年时期,由于国内各方面矛盾激化,明朝的综合实力也下落了好多,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对关外的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减弱。此消彼长的是,明朝这边的实力呈下坡的趋势,而建州的女真族却在迅速发展。女真族在领袖努尔哈赤的带领下,统一了东北的女真各部后,也开始觊觎关内。可努尔哈赤万没想到的是,在宁远城的战斗中,却成为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场战争。


其实宁远城已经可以说得上是明朝的最后防线了,但也正是这这道防线,依靠完善的防御系统和火炮的威力,并在守将袁崇焕的带领之下,成功的击退了后金大军,而努尔哈赤也在这一仗不久后去世。

而袁崇焕也赶快趁此机会重新修缮关宁锦防线。

关宁锦防线的名称由来是三个地名,分别是山海关、宁远和锦州,按照地理位置又分为三个顺序。锦州是这条防线的最前沿阵地;宁远位于两地之间,是防线的中坚力量,也是同时为两条防线提供支撑;而山海关则是防线的最后一环,防线全长约为两百公里左右。


按照该防线的最初规划来看,其设计的初衷本是希望将沿途各个城防关口相互连接,从而起到将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连的作用。起初,明军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一边修建城池,一边屯田和练兵,以城市作为依靠,逐步掌控东北土地。

而在此指导思想之下,明朝招募来了大量民工,而且光是士兵也培养出了十三万之多,而这套彼此连接的“一字长蛇阵”,进可攻退可守,也符合了最初的设计思路。

而这条防线看似狭窄,但是明朝在其中建立了无数的堡寨,一旦发生战事,而众多堡寨之间可以及时传出信号,也可及时支援。


但是,本来就是山高皇帝远,而且中间的堡寨数量实在太多,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还有就是谎报士兵数量和吃空饷的行为,也大有人在。

被“四面合围”的后金

而当时的明朝除了有这条关宁锦防线作为控制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制约力量,在限制着后金的继续发展和壮大,而且这种限制还可谓是遍布后金的四面八方。

比如,在后金大后方的东江岛等地,就有明军的部分兵力;后金南部的朝鲜半岛,也长期都是明朝的藩属国,只要一声令下,也会出兵相助;还有在后金北部的蒙古地区,明朝也和当地的部落首领林丹汗特意的相处好关系,其也作为牵制后金的重要力量而存在。


这么一看,后金可差不多就算是被东南西北的四面包围了,尤其后金正面面对的还是明军关宁锦防线这样的铜墙铁壁。但是就算有再大的难度,既然后金想要冲破壁垒,想要入关,也只有正面的硬钢关宁锦防线才行。努尔哈赤死后,这个难题又落到了刚刚即位的皇太极的身上,而且也是其要面临的一道极大的军事难题。

表面来看,确实如此,这层层的包围圈之下,只要后金胆敢举兵进攻一处,另外三处就可同时出击。但是,不怕敌人太强大,只怪自己有个猪队友。

懂得军事地理的皇太极

年轻的皇太极即位后,虽然其威严和作战经验都要照着父亲努尔哈赤差上一些,但是单论谋略的话,皇太极可以说的上是毫不逊色。1627年,皇太极刚刚即位第一年,就果断派兵南下直取朝鲜,而朝鲜的战斗力实在太差,后金还未付出多大力量,就将朝鲜国都平壤攻破。而当时的朝鲜国王李倧为了保全自身,只能是选择背叛明朝,并与后金签订“兄弟之盟”。


皇太极消除一切顾虑,率先对朝鲜动手这一步实在是高,而且还起到了“一石四鸟”的作用,其一,有了这一番功绩也算是巩固自身地位;其二,获得了朝鲜的经济和资源,为自己日后的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其三,彻底解决掉继续向关内进军时,来自朝鲜的后顾之忧;其四,明朝设在自己大后方的东江岛等地也被孤立。


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皇太极终于发动大军正式向关宁锦防线进攻,可关宁锦防线毕竟是明朝最重要的一道防御工事,也不是皇太极轻易就可攻下的。

女真族属于传统的游猎民族,擅长骑兵大规模冲锋的平原野战,但是明军城墙坚厚,还有大炮的加持,而后金军队又乏于攻城器械,只好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被迫撤退。

既然正面无法打通关宁锦防线,皇太极灵机一动,决定先打蒙古,然后再从蒙古绕路。第二年,皇太极北伐蒙古胜利,而整个蒙古也基本在其控制下了,也就是从控制下蒙古这一刻起,战势也就迎来了逆转。


公元1630年,皇太极再度出击,只是这一次不是正面冲击,而是从蒙古绕路而来,后金大军从长城各口而入,大军一度抵达北京。此时的关宁锦防线就显得鸡肋了,而且这时候明军守将袁崇焕也早就被杀,胜利的太平完全向后金方向倾斜。

虽然关宁锦防线是绕过来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前方是一片坦途,还是有城墙要攻的,但是面对明朝的火器,皇太极的办法还是不多。但是,一走起运来,想挡都挡不住。1633年,登州发生兵变,叛军投靠后金后,还带来了急需的攻城机械和火炮。


1635年,多尔衮征服南蒙,并获得元朝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清,接着就是侵入华北。几次扫荡之后,皇太极也越发的发现,其实只要过了关宁锦,明朝的关内防御力基本就是豆腐渣一般。随后,为了大军更为便捷的入关,决定再攻关宁锦。

自此,皇太极也算是彻底发现,其实整个明朝也就关宁锦防线还可以,就连明朝都城所在的北京城,都是防线一片空虚。

防线的全面崩溃

皇太极对付锦州采取的是围攻策略,时任锦州守将祖大寿坚守半年,城中粮草所剩不多后,也向朝廷发出了紧急求援。

关外军情紧急,崇祯也调遣出了整个明朝最后一支精锐,并以洪承畴为主将,要求即刻驰援锦州。洪承畴带着十三万大军即刻出征,行至松山时与清军相遇,这一仗最后是明军取得了胜利。

清军经此一败后,皇太极随军亲自出征,不久后,两军又在松山城外爆发战斗。战斗同时,皇太极下令突袭明军囤积粮草和辎重的笔架山,这次突袭果然引起明军的内部骚乱,洪承畴无奈只好率军退回宁远城。


但也正是这一次,明军内部又发生了一次叛逃,时任大同总兵王朴率部下逃跑,而王朴的这次叛逃,也算是彻底的将明军内部给搞乱了。

而皇太极也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肆屠戮明军。

1642年,松山守将夏承德再度献出助攻,不但将部分高级将领生擒作为自己的引荐礼,还将城门打开,引清兵入城,接着松山宣告失守,随后锦州祖大寿无奈投降,塔山城也被攻克。

而被大明引以为傲的关宁锦防线,此时只剩下宁远这一座孤城,大明的北边接连失守,西北也成为了闯王李自成的地盘,而明朝自认为还有一首拆东墙补西墙的高招,结果两墙皆塌,终于再无墙可拆。


而大明的关宁锦防线被攻破后,清军铁骑一路冲锋,满清八旗子弟即将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任主人。

相关文章